我国肥料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传统化肥行业如何实现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为此,记者走进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开发先进技术
走进位于山东省临沭市的金正大公司,迎面看到整洁、宽敞的厂房上方高挂着巨大横幅:“企业与市场同步管理与世界接轨”。
从15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化肥小厂,到如今发展成为销售过百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建有10大销售基地,年生产能力达450万吨的领军企业,金正大有何成功“秘诀”?董事长万连步说:“我们坚持用减法做大企业,专注于肥料行业;坚持用加法做强产业,将产业做精、做专、做强。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就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展览室里,记者看到1998年金正大在临沭成立时,以万连步为首的几位创业者手持铁锨奠基的黑白照片。在当时单质肥一统天下的时代,金正大引进先进的多元复混专利技术进行规模生产,在化肥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2004年开始,金正大以开发和应用推广我国农业“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的缓控释肥产业技术与产品为目标,以产学研用结合为创新手段,陆续开发出作物专用控释肥产品59种、44项新技术新工艺、10余种新材料,确立了在国际缓控释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肥料行业大多数企业还在拼命扩大产能,通过价格竞争来挤占市场份额的时候,金正大将目光聚焦在国际领先技术的新产品上,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
搭建创新平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搭建创新平台则至关重要。“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合肥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高端研发平台成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激发了金正大的创新活力。
金正大坚持走产学研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之路,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国6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外部科研资源,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产学研道路。
借助高端研发平台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金正大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果: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获得了授权专利158项;共参与起草了8项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在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及磷化工领域储备了一批领先的技术和新产品。
推动服务升级
如果说肥料是“鱼”,那么服务则是“渔”,金正大认为对农民“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因此对服务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技术先导、服务领先”的核心经营战略,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制造+服务”的转型。
金正大通过与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全国广泛开展缓控释肥的试验示范与应用研究等公益性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免费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培训讲座、现场观摩等农化服务,促进了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
自2008年起,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与金正大联合进行了5年缓控释肥示范推广,金正大利用各省土肥站遍及县乡的农技服务部门这一网络与技术优势,在全国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上万台种肥同播机,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金正大还借网营销,自2006年起,金正大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同发起“绿色邮政金大地,服务三农进万家”活动,公司利用中国邮政这一金字招牌和遍及乡村的网络优势,配合其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邮政“三农”服务站,实施送货上门服务,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邮政快捷、方便的服务。
采访结束时,万连步表示:“金正大将站在新的起点,朝着‘世界级高端肥料供应商和受人尊重的农化服务商’的目标奋进,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字:金正大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