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吉林油田民47区块调整工程现场施工正酣,这是吉林油田公司的重点工程,涉及新建接转站1座、油水间8座,部署井口368座,管线达19.1万米。
承建单位吉林油田建设公司采取后线预制+前线模块化施工的方式,前后协同作战立体推进,严寒下作业有效保证了施工进度。建设公司负责吉林油田所有地面产能建设工作,作业面遍布整个油田所有角落。
传统的施工方式是“指哪儿打哪儿”,即哪里有施工队伍,人、设备、工具、材料统统搬迁到工地。无论是建设场站,还是连接管线,所有铆焊切割工作都在现场。从2013年开始,建设公司用8年时间,逐步探索完善预制模式,从起初零敲碎打的“小作坊”,发展到工程预制深度达到80%以上,完全实现了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自动化作业、信息化管理。
在建设公司安装三队后院,有一座面积550平方米的厂房,厂房内切割铆焊等加工设备一应俱全,可承担石油化工设备及管道预制、金属结构制造、橇装工艺制造等工程,可以对石油化工设备、管道等进行不清洗切割和带压开孔等非常规作业。这也是吉林油田首座规模化的预制车间,参与所有工程项目施工,可以预制的零部件,完全按照图纸标准严格施工。边预制边将已经完成的零部件送往前线进行组装,大大减少了前线因材料不充足或不匹配引起的等停时间。预制过程中,所有运往前线的零部件都必须“署名”,即在上面喷涂员工编号和零件编码,这种终身负责制保证了预制零件的质量。有了预制这个“法宝”,建设公司的施工效率直线上升。新木油田集输系统综合调整改造工程整体施工利用深度预制,效率提高了20%,工期缩短了30天。
施工过程中,受到气候、地域甚至地质条件影响,施工工序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既保障安全又能保证进度。如大风天气不能动火作业,下雨天不能焊接,建厂站时,地下土质和地面浅表勘察不符,需要改变作业方式等。后线的预制厂房都是遵照预定工序,按图纸加工。若前线临时调改工序,要重新加工零部件,加工好后再运输至前线,增加了施工等停时间。作业区搬到施工现场,这种临时的调整可以随时应付,今日预制明日便可施工。
2017年开始,建设公司精心设计了能移动的预制平台,平台上加工设备一应俱全,全部可拆卸。突破原有固定预制建厂模式,打造出运输便捷、搭配灵活、高度自动化的移动式预制工作站,施工质量显著提升,安全风险明显降低,大幅降低了分包工作量和外雇工数量,员工作业强度和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预制作业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安装队伍施工到哪里,预制平台就跟到哪里。
信息化管理方面,建设公司积极开展油田地面工程“智慧工地”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由传统施工作业方式向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监管监控现场人员、安全、质量,利用ERP进料,保证材料使用的精准度,最大限度避免浪费,并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详细记载设备使用年限、特点、维修记录等,以方便使用和维护。
近两年来,建设公司通过加大预制深度,工艺安装预制化率提升至70%,土建中小型独立基础预制化率达到80%,节约工期20%,质量提高了5个百分点。
(关键字:吉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