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铬渣治理项目资料齐全,符合山西省环保厅《山西省历史遗留铬渣治理验收工作方案要求》。项目建设了一条铬渣解毒生产线,对铬渣全部进行了解毒处理。在解毒工程运行和填埋期间,处置单位进行了自我监测,环保部门进行了监督性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解毒后的铬渣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是由环保部、省环保厅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在对平定县铬渣治理项目进行验收时给出的结论。
当验收组组长读完这段话时,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压在大家心头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从2006年到2012年,这6万多吨铬渣一直是阻碍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进程的一座大山。
上世纪80年代末,平定县两家生产铬盐的乡镇企业———锁簧镇陈家庄村铬盐厂和张庄镇宁艾村光明化工厂相继投产。1998年,这两家企业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产。两家企业生产重铬酸钠仅1.8万吨,却遗留了68592.78吨铬渣。这些铬渣被随意堆放在厂区内,没有得到及时、规范、有效、安全的处置,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
在原陈家庄村铬盐厂附近的一片空地上到处泛着黄绿色,这是剧毒物六价铬侵蚀的结果。铬渣最令人头疼的地方是见水就渗透。2006年3月,平定县锁簧镇官道沟村饮用水被严重污染。经监测,官道沟村的井水、官道沟煤矿水池、宁艾原光明化工厂周围浅层地下水的六价铬最高浓度达到每升18.2毫克,超出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的363倍。陈家庄村西北一眼井水的六价铬浓度为每升46.7毫克,超国家标准933倍。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我市立即采取了应急处置措施。由于无法查找企业主体,污染治理工作只能由平定县政府承担。2006年8月11日,平定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经贸、公安、农业、卫生、张庄镇、锁簧镇等部门组成的治理工作领导组和治理工作技术组,组织协调铬渣治理事宜。2006年8月20日,平定县铬渣及受铬污染物治理领导组委托华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对上述铬渣及含铬污染物进行处置,铬渣治理工程正式启动。
铬渣治理采用的方法是湿法解毒后安全填埋,即铬渣稳定化、固化后永久性安全填埋工艺。其中,严重含铬污染物采用固化后安全填埋工艺;一般含铬污染物采用安全填埋工艺;含铬污染的浅层地下水采用硫酸亚铁———石灰法工艺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到2011年底,共处理铬渣33409吨,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
2012年,环保部要求必须在当年年底前将现有铬渣处置完毕。由于原工艺解毒进度较慢,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我市借鉴青海省西宁市、河南省义马市铬渣处置的成功经验,采用铬渣湿法(酸溶)处置工艺进行治理。该处置工艺的主要优点是解毒速度快、效果好、成本低。
去年4月,平定县铬渣及含铬污染物处置工程项目部与西宁中环瑞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日处理350吨、总投资1120万元的铬渣处置生产线建设合同。铬渣解毒生产线于去年4月20日开始施工,7月19日带料调试。去年7月26日,市、县环境监测人员对已解毒的铬渣现场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的铬渣符合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指标。到2012年11月13日,该生产线共解毒铬渣31358.05吨,全部完成铬渣解毒任务。
六价铬经解毒后转换成三价铬,三价铬虽无毒但极容易还原为六价铬。由于填埋场建设不及时,部分已解毒固化的铬渣只能露天存放。2012年,项目部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原解毒固化铬渣未填埋部分的堆存场进行了监测,发现部分已解毒铬渣存在超标现象。西宁中环瑞彩科技有限公司于12月1日开始对不达标固化铬渣进行重新解毒,12月22日全部完成了前期固化不达标铬渣的重新解毒工作,共重新解毒固化不达标铬渣5111.6吨。
经过解毒固化处理的铬渣采取深埋处理。填埋场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防水、防渗漏处理。2012年7月28日,库容为7.5万立方米的填埋场开工建设,11月11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2012年12月,所有解毒后铬渣、前期解毒固化后达标的铬渣全部进入填埋场进行处置。
6万多吨铬渣处理完成了,但铬渣堆存场的土地还没有恢复。今年,我市将继续对铬渣堆存场地进行清理,开展场地治理和土壤修复工程,以确保土地安全。
(关键字:铬 铬渣 铬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