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钢贸信贷风险还未见底,亟待纾困。中信银行内部人士近日透露:“直至现在,很多当时牵扯进去的银行还未能彻底缓过劲来。官司一直在打,钢贸商的抵押物大多是商业地产,不好拍卖,不利于银行消除不良贷款率。”
“有些银行钢贸不良贷款还未彻底暴露,不少银行可能会面临‘旧账未去新账又来’的尴尬境地。虽然银行都做了提前预警,但实际上这个数值恐怕要高出预期,抽贷是迫不得已。目前长三角地区钢贸类贷款违约仍呈大规模爆发态势,而且这一情况恐将持续到明年。”上述中信银行人士如是表示。
最近,著名钢企海鑫集团的债务危机爆发,该集团在多家金融机构借款出现了实质性违约,因金融借款和买卖合同纠纷,海鑫集团及旗下企业已经被多家银行诉诸法庭,位于上海和运城的部分资产已遭遇查封。已提起诉讼的银行包括平安银行南京分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光大银行外高桥支行。
2012年以来,以上海、无锡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陆续爆发钢贸企业倒闭,以及虚假抵质押情况,商业银行贷款坏账大幅上升。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涉及钢贸的贷款高达2000多亿元,一部分是到期的约700多亿元,其中已经发生欠息、要起诉的是190多亿元;另一部分是没到期的,是个动态的数字,2015年肯定还有。
有消息人士透露,国有大行钢贸信贷风险自不必说。股份制银行方面,广发、招行坏账体量较大。而民生、平安、华夏、中信、兴业、光大均不同程度地陷入钢贸信贷“漩涡”。“由于钢贸商将大部分贷款资金投向房地产,所以现在房地产资金链问题也时刻触动银行的敏感神经。”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谈伟宪早些时候曾表示,上海银行业的钢贸行业贷款风险已经实现阶段性的“软着陆”。据其透露,截至2013年末,上海银行业钢贸贷款余额已经被压缩到800多亿元,而在两年前的2011年末,该数据为2800多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2年起,银行开始“亡羊补牢”及时收贷,致使大批钢贸商陷入流动性危机,并屡屡曝出跑路、自杀等事件。随后,银行起诉、法院判决和执行等程序,一直延续至今。目前钢铁企业负债约3万亿元,其中一半是银行贷款,今年开始银行已抽贷10%,至少抽贷1400亿元。
以平安银行为例,平安银行在今年的一季报中指出,平安银行重组贷款余额32.34亿元,较年初增加12.50亿元,增幅63%。新增重组贷款主要是上海地区钢贸企业。据悉,平安银行将加大对钢贸企业的重组化解力度,逐步调整钢贸行业结构,以实现缓释和化解钢贸授信风险。
对于钢贸商来说,最担忧的就是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抽贷”。有钢贸行业人士表示,现在做梦都害怕银行抽贷,银行是压死钢贸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大部分钢贸商的日子都不好过。而造成如此惨淡局面的根源在于金融危机后的信贷大跃进。在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部分钢贸商以联保互保或货物重复质押的形式,从银行拿到大笔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期货等市场。而另一方面,银行的不科学的考核制度为钢贸信贷泡沫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钢贸信贷危机把银行和钢贸商都推上了风口浪尖。该如何预防此类情况再度发生,有必要深深反思。对此,无锡银监局人士认为,商业银行要坚持“以我为主”做好授信客户的营销、调查与核查工作,不能简单依赖融资性担保公司,同时要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还要严格落实内控要求。
在银行极力封堵钢贸黑洞的同时,钢贸企业也在自救。今年3月,无锡109家带钢贸易企业“抱团”结盟成立无锡带钢贸易协会,以期在钢贸圈告别野蛮生长之后创新发展,重振钢贸市场昔日雄风。
(关键字:钢贸 钢铁 钢贸行业 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