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27日,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钢铁去产能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但并没有触及钢铁企业体制问题,例如鞍钢、本钢、攀钢、凌钢整合问题的体制障碍和经营机制仍没有解决。重点放到淘汰落后和环保上。提出2017年要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左右等。后来又把环境保护条件增加进来,进一步加大了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力度。
其中,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又是首都圈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全省累计减退出了钢铁产能超过5千万吨。经过几年的努力,以较低的社会成本,缓解了产能压力和地条钢对市场的影响,改善了钢铁企业市场经营环境。
2020年我国抗击疫情成功后,二季度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并达到疫情前的发展增速,特别是基建投资增加了我国粗钢消费。当年我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而同期我国钢材社会库存没有增加,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政府有关部门坦言控制产能效果不明显,控制的结果是产能和产量却双增长。特别是控制碳排放目标提到议程上来后,有关部门仅从环保气候减排目标,提出控制产量。而且各省采用层层落实减产目标的运动式做法。在业界引起了质疑。市场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过剩产能和适度的竞争,行业才有竞争的活力,市场价格才能稳定运行。
那个时候。我曾经在冶金报撰文《压减产量要考虑与需求的适配》。当时,市场各方对粗钢产量控制的认识并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钢价走势震荡。笔者认为,判断钢铁产量是否合理,要从总需求、进出口、钢材库存和碳排放等多个方面综合平衡考虑。
近年来,国内粗钢消费量呈现增长态势,这离不开下游行业对需求的拉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国家多举措大力推进复工复产,下游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下游需求较为旺盛。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适当且协调地增加产量是合理的,市场只有保持供需平衡,钢价才能趋向稳定。
当前美元放水,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涨的通胀压力还在持续。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协调的健康发展呢?
实践证明,保持钢铁行业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需要把环保指标与生产指标协调起来,做好目标关系的平衡与协调。政府已经取消了钢材出口退税,很显然,如何做好市场供需平衡,是压减粗钢产量的前提。
正是在这种钢价大涨背景下,不搞运动式减产的呼声被新华社发出后,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政策要保供给,稳价格。
很显然,这就需要采取控产能和减产量结合起来的双控手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几年淘汰落后,控制产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行业高利润条件下,企业可以少报产能,导致产能控制不利,企业甚至少报产量。正是这个原因,产量指标是可以查的。所以政府管理结论是一定要产能、产量双指标调控。
不久前环保部负责人讲,环保达标企业可以不减产,加大力度整治有污染企业和控制新产能建设,同时强调为实现环保炭达标,企业还要坚持继续减产,实际上是保供,稳价基础上各省继续保持减产压力。这对钢铁企业维持行业较高利润是有利的。
中国用不了多久,钢铁消费饱和点就会到来,严控产能,对防止产能严重过剩和未来过度竞争是有利的。
(关键字:马忠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