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批载着贵州恒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铁卡车驶向合肥。这些从地底矿石蜕变而来的淡黄色粉末,即将参与国轩集团更高续航的挑战赛,而在实验室里,参数更高的材料仍在持续开发。
4年前,磷矿巨头川恒股份依托其5.2亿吨磷矿储量,以及独家可将传统工艺25%的磷酸浓度提升至40%半水法磷酸技术强势入局新能源材料市场,并与国轩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合资成立恒轩,规划建设年产不低于60万吨的电池用磷酸铁生产线。一年后,恒轩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川恒股份在磷化工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企业,国轩每年采购恒轩磷酸铁是其产量的70%——80%,但这种深度“绑带”绝非仅是恒轩股东简单的订单承诺,前提条件是恒轩必须得跟得上国轩更新换代的研发速度。
磷酸铁是制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重要前驱体,其一代、二代、三代产品通过工艺优化、结构调控补偿了密度降低对体积能量密度的潜在影响,不断在“高活性与长寿命兼顾”方面突破技术。
如今,每半年或者更快的迭代周期已是电芯行业常态,而国轩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更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提升,这意味着,材料商恒轩每一次要跟上国轩的新产品则需提前9个月启动研发,因为材料研发出来后还需半年的测试周期才能逐渐量产。
在恒轩研发中心,最新开发的三代半磷酸铁材料,其粉体压实密度从三代2.5g/cm³提升至2.55g/cm³——这0.05的进步,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放电性能。“就像往行李箱里塞衣服,压得越实装得越多。”恒轩总经理赵鹏打了个比方说。
“新能源汽车快充从半小时压缩到20分钟再到15分钟,速度的背后是产业链上的残酷规则,停滞即意味淘汰。”赵鹏说,除了川恒的独家技术,国轩集团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玩家,同样提供了稳定技术协同能力,双方技术团队合作研发了高压实和低温型两种磷酸铁,并且通过了国轩方面相关的验证。
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与技术迭代加速的双重挑战,贵州恒轩将持续以循环经济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跟紧国轩步伐,提供更高密度的原材料。
(关键字:磷酸铁 磷酸铁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