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下称“中山低温院”)的科研人员仍在忙碌,他们正在对全国首套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机进行内部改造。不久后,这台装备将被运送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投入大科学装置中进行示范运行。
1月30日,中山低温院迎来开园半年节点。随着大型低温制冷机和氢氦液化、储运、技术方案的相继落地,这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和测试研究条件最好的场所之一,助推中山低温产业加速“热”起来。
突破“卡脖子”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犹如一台超大冰箱,可以将温度维持在零下253℃至零下271℃,以生产乃至储存液氢、液氦等珍贵资源,在航天工程、氢能源储运、氦资源开发和许多大科学装置运转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身后这台在液氦温区具有18kW制冷量的超大型低温制冷机,不仅能在极低温的环境下运行,还贯通了‘国产气源、国产装备、国产液氦’提氦全产业链,有力提升了我国氦气自给能力。”中山低温院制冷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任志文介绍,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低温制冷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外垄断。
近3年来,中山累计为低温院投入近2亿元科研经费,集中攻克一系列低温领域的关键技术。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密集分布着一批国家大型科学装置,超过一半的装置都离不开低温制冷技术,中山低温院在这片低温产业创新高地大有可为。
2024年6月,我国首台(套)自主研制的5吨/天氢液化器成功落地中山低温院。该装备技术体系的建立打破了大型氢液化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为我国航天发射场液氢推进剂的稳定供应和氢能的储运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最近,中山低温院液氢综合性技术研究及试验基地项目正式获得批复立项。”任志文透露,项目将建设国内首个民用液氢试验基地,打造大湾区大型液氢综合性试验中心、液氢技术标准化中心、液氢装备质量检测中心,引领液氢技术研发及产业发展前沿。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中山乃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关键字: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