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
千年窑火、历久弥新
在延续传承发展的进程中
涌现出众多为之努力拼搏的人
今天我们聆听
吴兴让与陶瓷学界泰斗
叶麟趾“陶瓷世家”的故事
吴兴让(1915——1975),峰峰矿区彭城人,具有高超的陶瓷绘画技艺,被誉为彭城“头杆笔”。他既是现代磁州窑日用细瓷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发掘、继承和弘扬宋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磁州窑艺术集大成者,为磁州窑的创新和发展倾尽毕生精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诞生后,彭城瓷业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正规并得以发展壮大。这期间,吴兴让与陶瓷学界泰斗叶麟趾及其弟子的交往一直传为美谈。
两进北京请叶老
1950年元月下旬,时任华北窑业公司彭城磁厂经理的吴兴让收到老领导刘雨辰的来信,指示让他春节后,去北京邀请著名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来彭城瓷区指导细瓷研制和炉窑改造等工作。
1946年5月刘雨辰介绍吴兴让参加革命工作,并培养提拔他走上了领导岗位。在一起工作两年多,吴兴让知道刘雨辰与叶麟趾是留日的老同学,又是在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收到刘雨辰的信件后吴兴让立即着手准备赴京之事。
春节过后,天气阴冷,春寒料峭,吴兴让前往北京与刘雨辰见面。第二天,刘雨辰与叶麟趾通电话并安排人引领吴兴让与叶麟趾见面商谈去彭城之事。
叶麟趾是中国陶瓷界的泰斗级人物,时任中央美院陶瓷系主任、教授,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痛痛快快接受了邀请并答应忙完手头工作就去彭城。
吴兴让回复了刘雨辰后,当天就住在了彭城老乡张壁珩家中,他是革命先烈张兆丰次子,时任国家建材局局级干部。第二天,吴兴让便返回彭城紧锣密鼓的安排接待叶麟趾的工作。当时彭城磁厂没有职工宿舍,在北京时就与张壁珩说好叶麟趾来后先住他们老家。
一个月后,吴兴让收到北京来信,第二天,便前往北京接叶麟趾,并安排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牛风德(原邯郸陶瓷公司科技处处长)当叶麟趾的通讯员,负责他的生活和工作。
协助两位叶老搞科研
叶麟趾来到彭城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吴兴让先给他介绍了磁州窑发展的历史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陪同他到彭城、磁县及河南水冶等古窑遗址调查,还在彭城街各处渣堆、窑场和大街小巷巡访,使叶麟趾很快对磁州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前期的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帮助叶麟趾收集了数百块不同时期的瓷片,这为他下一步进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接下来,叶麟趾投入到繁忙的瓷质研究和炉窑改造工作之中。他先对彭城瓷区所生产的细瓷质量提出了改进意见,制定了发展规划,还带领吴兴让和其他技工一起对现有窑炉和烧窑技术进行改造。叶麟趾设计和改造的新型窑炉,既节省煤耗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细瓷质量,这一成果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好评,他先后被轻工业部、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聘请为顾问。
1951年,彭城磁厂更名为鼎新瓷厂。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年事渐高的叶麟趾身患多种疾病,在彭城工作两年后,他只好回北京治病疗养。回京后,为了磁州窑的发展,为了他未尽的工作,他动员亲弟弟叶麟祥接替他的工作。61岁的叶麟祥时任中央美院陶瓷系讲师,他毫不犹豫地放下北京的工作,带着侄子叶广成来到彭城接续哥哥的工作。
1952年鼎新瓷厂更名为第一瓷厂,叶麟祥和吴兴让带领技术人员跑遍安阳、邢台等周边地区,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在界城镇苏村发现了优质瓷土矿藏。他们反复试验,优选配方,1952年底成功试制出了筒子壶、罗汉汤碗等细瓷新品种,1954年,他们试制出了“苏村碱石”又称17号配方,制造出了完全达标的第二代细瓷并批量生产,受到省轻工厅和同行的好评。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