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第二批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进驻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这一重大制度性安排,体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决心。
总体上看,“环保风暴”带来了正向激励,助推着经济转型升级。过去不重视环保、靠偷排偷放、低价恶性竞争抢占市场的企业,正在品尝急功近利的苦果;那些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坚持将环保作为发展先决条件的地区,则开始收获“绿色红利”。
事实证明,环保的有形之手,为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环境创造了条件。广东揭阳正是一个例子。揭阳最多时曾有600多家作坊式电镀企业,污水直接排往农田、河流甚至打井灌入地底,造成严重污染。意识到高污染危害的企业家,在政策引导下成立了金属企业联合会,创办了全国首家由行业协会主导建设的产业园区“中德金属生态城”,把全市电镀及相关配套企业整合成37家入园生产,通过引进技术、集中处理实现了“零排放”。这一过程中,企业付出了很高的技术改造成本,产品也遭遇同行业的低价竞争。但环保越抓越严,偷排偷放的污染企业无法生产,而生态城的企业则不受影响,实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的例子,提示了一条企业以环保促转型的可行路径,这一路径既需要政府的严格执法、合理引导,也需要企业的自我觉醒、勇于担当。
首先,环保执法必须具有“刚性”。环保执法的“选择性”是对守法企业的最大不公平,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温床。虽然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但发展地方经济、保住GDP的想法,总让环保执法充满“选择性”。环保执法的“刚性”,为重视环保、守法经营的企业创造了“想环保、能环保、环保不吃亏”的市场环境,让不重视环保、违法排污的企业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不仅要堵死污染的老路,还要给企业打开一条环保的“生路”。环保执法不是一棍子打死,企业需要引导,转型需要过程。如揭阳的金属生态城,通过引进技术、“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环保平台,并找准企业转型的难处,借助财政等政策手段予以帮助解决。企业的环保难题解决了,才能将精力专注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通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实现转型升级。
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环保自觉性。污染环境的企业没有未来。对粗放型、污染重的企业来说,国家新一轮产业升级行动为其提供了难得的转型机遇。因此,广大企业当顺势而为,向技术要绩效,走创新、集约、环保之路,以此获得更高效益。此外,应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规则,提高绿色门槛,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从而实现优胜劣汰,完成产业升级。
环保是硬任务,绿色是大趋势。这是挑战,更是机遇,以环保促转型,以转型助环保,一定能让天常蓝、水常清,人民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
(关键字: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