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短信回放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有色产业> 小金属> 每日聚焦

中国制造面临新产业形态挑战

2013-3-7 10:17:23来源: 证券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近日有报道称,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在中国几乎所有厂区下达招工冻结令。过去很多年,富士康一直对于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渴求,甚至各地政府动用公权力和财政力量为其招工。最近富士康一外部招聘人员称,富士康今年对工人的需求与2009年一样低。
  • 关键字:
  • 中国 制造 产业形态

近日有报道称,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在中国几乎所有厂区下达招工冻结令。过去很多年,富士康一直对于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渴求,甚至各地政府动用公权力和财政力量为其招工。最近富士康一外部招聘人员称,富士康今年对工人的需求与2009年一样低。

2009年全球正在经济危机的深渊里,富士康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低迷是容易理解的。而对这次停止招工的原因,有传闻说是iPhone5订单下降导致的,富士康和苹果公司对此都予以否认了。考虑到从2011年7月起,富士康提出三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300024)战略,所以停止招工的原因或许不是苹果产品市场的原因,而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与变化。

富士康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是中国制造业多年来辉煌的主要象征,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生态的主要代表。这种产业形态典型地体现了以下特征:产品制造与设计、销售相分离,制造业倚重廉价劳动力和高度发达的物流业、由过度消费和产能无限扩张作为这种产业形态的经济基础。

之所以这些年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能冠绝全球,是因为中国在全球有独一无二的两大优势,契合了近20年来全球产业形态。一是物流和产业集群的优势,一是生产成本的优势。由于中国的连年的超高投资,使得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形态在全球有着明显的优势,加上幅员和人口的原因,使得中国制造取得了无与伦比的集群的效应。这一优势,使得各新兴和欠发达经济体无法与中国制造业竞争。更重要的,是中国低人工成本和低环境成本,取得了对于发达经济体绝对的竞争优势。

但是一定时期和一定产业形态下的优势不是可以永久享有的。一个成熟的产业形态,在稳定一定时期以后,一定会遭受创造性的破坏,从而出现新的产业形态。二战前后,工业化是主要的产业形态;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国家工厂外移、去工业化为主要产业形态;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外包、服务业占主导为主要产业形态;21世纪初,全球信息化为主要产业形态,这个时期的产业形态主要体现为: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的普及、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和工作广泛依托网络和IT等信息化工具。

每次产业形态的变革,均推动了制造业形式的变化以及产能在全球的重新布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外包,这个时期制造业在全球重新布局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成本因素,即制造业在全球寻求廉价劳动力,所以全球制造业的重心陆续落在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身上。21世纪以后,智能化逐渐普及,因此出货量、及时性成为生产和国际贸易的主要要求,所以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运输和物流非常发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中国最具有优势,使得中国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

由于最近一次产业形态对应的经济结构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和少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度扩张。在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后,这种经济结构产生的弊端暴露无遗,所以,发达经济体以去杠杆为首要经济使命,新的经济基础即将出现,那么新经济基础对应的产业形态必然变革和升级。因此,中国制造适应的经济基础及其产业形态将会变更。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当前对应的产业形态,植根于价格竞争,所以适应于过度消费的社会。然而,在过度消费和债务危机被矫正以后,适度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必然升级,价格竞争的重要性下降,将带动产业方式转变,如3D打印等等,都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挑战。

另外,即使是在原有的产业形态下,中国之前的优势也在动摇。一是低成本优势正在变成劣势。由于这些年来中国超高速发行货币,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较高,人们简单生活成本上升很快,廉价劳动力对比于周边一些国家不再廉价。同时,中国大面积的环境污染事件(如雾霾、地下水污染等)表明中国已经到了环境承载极限,所以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无可避免地逐渐丧失,一些国际企业正在离开中国,主要是向东南亚迁移。再一个是,考虑到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在部分领域美国重新获得了竞争力。最近苹果电脑生产制造搬回美国,就是一个例子。第三,由于中国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拐点出现,传统制造业外迁是自然现象。第四,由于技术、增值服务等在产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简单劳动力在产品价值中的地位越发萎缩,也使得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面临困境。

所以,即使在当前这种经济基础和产业形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许多优势也将逐渐动摇消失。而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消费升级,将导致新的经济基础出现,出现新的产业形态,而新的产业形态将对制造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可能导致制造业重心在全球重新分布。所以,中国制造在未来能否保持地位,关键看是否能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形态。

(关键字:中国 制造 产业形态)

(责任编辑:00516)
每日聚焦
市场动态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有色产业频道: 基本金属 | 小金属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