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几个字成为出现频率加高的词,并指出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今年年初在京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作会议上,协会会长陈全训也强调,2017年有色金属行业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认真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去产能,压缩无效供给,也就是李克强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的要处理“僵尸企业”。当然关于压缩目前各行业过剩产能,早在四五年前国家就三令五申过,特别是对压缩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给予重点关注,但产能过剩问题仍很突出。因此在新年伊始,尽管铝材、铜材、稀土等价格有所上涨,但我们的有色行业需要做的仍将是和国家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合拍,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好有色工业的加减乘除。
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加法”就是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目前我国的有色发展初级产品能力过剩,高端产品严重短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常规有色金属产品,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现代高技术产业或国防军工所需的高、精、尖部分产品,目前在技术上尚未完全过关,仍需进口,这其中很多部分都是有色工业的产品。如我国电解铝产量很高,但航空、高铁用铝合金却短缺;与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优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如稀土、钛、镁、钨、钼、镓、铟、锗、铋等,但是这许多宝贵资源我们绝大部分只能加工成初级矿产品或初级冶炼产品,尽管我们也很努力地对稀土进行“收储”等政策性支持,且研发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我们低端产品的层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资源优势尚未变成经济优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有色企业不要沉醉在低端市场上进行激烈的自我残杀,要在供给侧方面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只有我们新品研发方面做了足够的“功课”,我们有色产品的市场增量将会彻底提升,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指日可待。
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减法”就是以重组瘦身的方式加快清除重点行业过剩产能,但瘦身重组必然伴随着阵痛,既有情感的牵绊,又有利益的割舍,但为了防止“左右手互搏”,使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握指成拳的效果,央企重组已经走在了前面,这其中就有中冶与五矿重组及中国稀土重组等。据悉今年央企重组力度不会减,102家央企的总户数降至两位数已成定局,我们有色行业内部重组也将有一个新的开端。目前部分有色金属的价格有所回升,不少有色企业对重组没有深刻的认识,还处于观望之中,但大家都清楚,在有色产品过剩问题若没有彻底解决前,我们行业整体出现好转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大家的大局观、发展观和专业视野,宁可成“僵尸”,也不与他人重组不是市场经济的最优做法。要知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很多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的有色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在国家着力清理“僵尸企业”之际,生存下去是第一要务,最佳路径就是主动做好与其他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重组之后看起来是企业总的数量少了,但企业的质量却提升了,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增强了产品的优异性,加速了行业对落后企业产生排挤效应,加速行业洗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乘法”就是释放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以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实现有色企业发展力量的倍增。目前对于身处整体不振的有色行业来说,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才是根本。只有依靠创新支持,突出创新驱动,才能实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结构更合理。如去年年初金龙集团获得国家进步二等奖的《铜管高效短流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过去仅仅是该集团从芬兰引进的不成熟精密铜管轧制生产线,经过金龙集团20多年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以“新型水平连铸-高效行星轧制-两联拉-盘拉-在线退火”为特点的“金龙工艺”,在制冷精密铜管及装备制造领域引领着世界先进水平,其金龙铜管的品质也为用户所青睐。现在该生产线与引进初期相比,单线产能由原来设计的不足5000吨提高到现在的3万吨,综合成材率由40%提高到92%以上,综合生产成本降低70%,且采用金龙研发的工艺技术生产的高性能精密内螺纹铜管,使空调器、制冷器的换热效率提高30%以上,实现空调行业节能34%,这样的扩散性“乘数”效应让人惊叹。
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除法”就是要以“混改”为手段,不断清除有色企业供给侧做底的“分母”,并不断增加供给侧优质的“分子”,从而达到“混改”的最佳效果。去年以来央企混改“6+1”试点浮出水面,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今年开始,民营资本将逐步进入国家已经放开的一些公有领域,一方面将国有资本的弱化或僵死的“分母”拿去,将优质的灵活与创新机制等“分子”留下;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国有企业存在的产能过剩、资金短缺和经营出现的风险等,按照这一“混改”之路走下去,对于国有有色企业的解困及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关键字:供给侧 有色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