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5日,烟雨蒙蒙的太湖一次性迎来了多位政要。
受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来到苏州,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苏州,这座东方古典园林城市,正以丝绸为媒,和中东欧国家结下千丝万缕的牵连。苏州与中东欧的情缘,亦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正重新发现彼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说。
2012年4月,中国与中东欧“16+1”会晤在波兰华沙首次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了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12项举措。此后,2013年和2014年的会晤分别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而今年落户苏州,正是中国首次举办“16+1”会晤。
会晤后将发表的《苏州纲要》和《“16+1合作”中期规划》,则是各方关注的成果性文件。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过去几年大力推动大桥、电站、公路、高铁等能源和基建领域的合作之余,双方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进行互动,引发了域内外国家的广泛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这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可能成为未来双方合作的关键节点,尤其是‘中期规划’的批准意味着这一路线图将在今后一段时间指导彼此间在具体领域的合作议程并确保其效率。可以预期的是,双方将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推进合作,从而在事实上为构建互联互通的亚欧跨地区一体化提供全新动力。”
中国帮建大桥、电站、公路、高铁
根据外界预期,李克强将与16国领导人着重讨论如何加强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农业质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
事实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已经硕果累累。2010年~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已经从430亿美元提升至600亿美元。16个国家中,对华贸易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上述五国占到了贸易总额近80%。
投资方面,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相互投资总额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波兰和保加利亚,上述五国合计占总额的81%。
以中东欧的发达经济体匈牙利为例,该国投资促进局局长罗伯特·艾斯克(RobertEsik)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2003年~2014年,中国和匈牙利双边贸易额增长了6倍,中国企业在匈牙利的投资金额已达25亿美元,大约有250家中国企业进驻匈牙利,双边关系日益紧密。
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在华沙建立以来,已经达成一系列重点合作项目。利用中方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项目、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改造项目、波黑塞族共和国斯坦纳里火电站、马其顿高速公路等项目顺利启动建设。一批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探讨中,比如连接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和中欧陆海快线等。
2013年宣布合作建设的匈塞铁路,将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成为中东欧地区首个跨境“互联互通”的基建项目。匈塞铁路全长374公里,整个铁路的现代化改造均使用中国资金。改造后这条铁路将从原先的单线变为复线并实现全程电气化,时速达到每小时160公里,火车在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间的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8个小时缩短为2.5~3个小时。
塞尔维亚时任矿产和能源部长安蒂奇曾表示,中企承建的塞匈铁路不仅对塞匈两国,甚至对整个欧洲都意义重大。塞匈高铁将会使两国在客运和货运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此项目的实施进入更广阔的欧洲市场。
综合来看,中国在与中东欧地区的合作中,主要运用了自身的资金优势和基建经验。艾斯克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和中东欧之间的基建合作十分重要,比如匈牙利就有基础设施项目受益于中方设立的专项贷款机制。
艾斯克提到的专项贷款,是指2012年中方设立的总额10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其中配备一定比例的优惠性质贷款,重点用于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中东欧16国可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提出项目申请。
中东欧响应“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中东欧对他们来说绝不陌生。《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多瑙河之波》等电影,拉近了他们和中东欧的心理距离。但对于“80后”和“90后”而言,他们对中东欧的了解,已经远远落在了对美国和西欧的了解之后。
这种信息不对称,也意外造就了一些“隐形富矿经济体”。
以中东欧最大经济体波兰为例,作为最早走出“休克疗法”阵痛的中东欧国家,波兰在短短3年的衰退期后便于1992年实现了2.6%的经济增长,并保持正增长至今,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更是欧盟27国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2014年,波兰GDP总量5480.03亿美元,人均GDP达14423美元,属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
波兰拥有深厚的科学传统,如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和发表“日心说”的哥白尼正是波兰的骄傲。目前,波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28.2%,拥有许多高素质的工程师和行业专家,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IT人才。与此同时,波兰的人力成本仅为西欧发达国家的1/4乃至1/5。得益于此,波兰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本报记者通过调研了解到,拥有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正是中东欧国家普遍具备的共同特征,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中国企业此前较少关注到中东欧地区,因此使该地区拥有了更高的回报可能性。此外,面对商业环境复杂的欧洲市场,中国企业以中东欧为起步辐射欧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中东欧国家拥有高品质的肉、奶、酒制品,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带动牛羊肉、奶酪及葡萄酒等需求扩大,中东欧有望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重要来源地。
除了上述贸易与投资的合作外,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最有想象力的联系,首推“一带一路”战略。
今年,“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落实之年,而中东欧16国皆为沿线重要国家。波兰是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匈牙利也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正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前述大桥、电站、公路、高铁等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就是明证。
此外,中东欧不少国家具有港口优势,如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斯洛文尼亚科佩尔港等,与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连接起来,构成网络,可以大幅缩小中欧之间运输距离。正如李克强去年在贝尔格莱德所说,推进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有利于海陆并进、畅通物流,形成新的快捷重载综合运输走廊,各国企业可以深度参与。
杨成对本报记者表示:“可以预期的是,双方将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基于平等、互利、共赢原则继续推进相互间的合作,从而在事实上为构建互联互通的亚欧跨地区一体化提供全新动力,也为中国和欧盟间战略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对于此次主场举行的“16+1”会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晓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会晤将会对今后一个阶段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进行规划,使得合作变得有计划可循。可以说,相当于规范了一个合作的期限,就如同中国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真实。
至于双方务实合作的可能领域,朱晓中表示:“李克强总理在布加勒斯特和贝尔格莱德曾两次强调中国所具有的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可能会在中国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和中东欧国家相对比较欠缺的领域进行合作。毕竟,欧盟对自己的基础设施有严格的规划,而且是以7年为阶段,最近一期规划正好是2014年~2020年。因此,我们的计划或许会与欧盟的2020年计划对接——在中东欧国家找到既能契合对方需求,又能帮助中国输出优质产能的领域。”
(关键字:16+1 一带一路 进口 十二五 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