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北方、黄淮、长江流域薯区甘薯育苗工作正陆续展开。为夯实甘薯生产基础,结合气象条件和生产实际,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了以“良种健薯、规范苗床、适时排种、绿色防控、及时采苗”为核心的2024年甘薯育苗技术指导意见。
选择良种健薯
根据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土壤特征,宜选用通过国家(省)审(鉴、认)定或国家登记的高产、优质、多抗的甘薯品种。同时,充分考虑种植用途和市场需求选择鲜食及食品加工型品种、淀粉型品种、紫薯型品种、菜用型品种。优先选择具有品种典型特征、薯皮颜色正常、薯块大小适中且无冷、冻、涝、伤和病虫害的健康种薯。
规范整制苗床
优先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管理方便、无病虫害、无污染的生茬地或3年以上未种甘薯的地块作苗床。多年用固定苗床使用前应严格消毒杀菌,更新床土。育苗前结合整地施基肥培肥床土,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复合肥(15-15-15)50—100公斤,并施用甲基硫菌灵、辛硫磷等,深翻、旋耕、耙平,混匀床土。根据地势开挖苗床,一般苗床宽1.2—1.5米,深以排种覆土后略低于过道为宜,两个苗床之间走道30—60厘米。也可采用高畦滴灌育苗方式,将滴灌带铺设在苗床上,间距20—25厘米。
适时排种覆膜
根据当地气温、是否具备加温设施、种植时间等情况确定排种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排种前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浸种杀菌10—15分钟,防止薯块带菌。排种时应保持种薯头尾方向一致,首尾相接,间距1—2厘米。排种密度可根据不同品种出苗等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平米排种量20—25公斤,将大小薯分开,做到上齐下不齐。排种后用土填满种薯间隙,浇透水,覆土3—5厘米,施用异丙草胺等苗前除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苗床覆膜,北方薯区可采用“小拱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等,西南薯区可采用露地薄膜育苗、设施育苗等。传统种植宜采用露地薄膜育苗,早栽早收宜采用设施育苗方式。
加强育苗管理
育苗期注意温、湿度管理和通风透光。排种后使苗床温度上升到32℃—35℃,保持3—4天,后降至29℃—32℃;出苗后及时揭地膜避免烧苗,并逐渐通风降温,将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采苗前3—5天,逐渐通风散热炼苗,苗床温度不低于20℃,如遇突然降温,及时采取保温措施。育苗期优先采用绿色、环保方式控制病虫。定期检查苗床,发现病毒病、黑斑病等病株连同种薯一起拔除销毁,周围杀菌处理。可采用杀虫灯、粘虫板诱杀和释放天敌等措施防治虫害;化学防治一般选择齐苗后晴好天气,采用高效低度广谱低残留药剂每10天左右喷施一次。
及时采苗追肥
薯苗长至25—30厘米时,及时采苗。采用高剪苗方式,即基部保留1—2个叶片,在离床土表面5厘米左右处剪苗,减少病害感染传播,且利于下茬苗快发,增加采苗量。采苗当天不浇水,第二天结合浇水,每平米苗床可施用尿素30—50克,或喷施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等,促进薯苗快速生长。
(关键字: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