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化肥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并购的步伐加快。图为金正大集团并购德国康朴公司交割签约仪式现场。 (资料图)
一路走来,国内化肥骨干企业的“一个声音”和“一个行动”引起了调研组的高度关注。
一个声音是,大家一致认为,在当前国内化肥结构性过剩严重、主要肥种生产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情况下,走出去迎来历史性关口。走出去对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行动是,越来越多的骨干企业已经勇敢地走出去,瞄准技术合作交流、产能合作、并购重组等,开展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尝试,有成功经验,也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风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落地实施,中国化肥行业走出去大戏正在上演,以东南亚、非洲为先导区,更多的精彩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绚丽绽放。
从星火转向燎原
几年以前,中国化肥产业在走出去方面还是一片沉寂,相关动作极少见诸报端。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趁着这股春风,化肥产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目标和市场,走出去行动正在从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转变。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65个,人口占世界的63%,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9%,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的35%。2016年,尽管中国化肥出口总量下降21.5%,但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化肥却不减反增。这一方面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化肥产品需求量大,为我国化肥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化肥生产和装备制造技术确实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走出去”的硬实力。因此,将中国先进的化肥生产技术装置、优质产品,与需求量大、运输距离近且海运费相对较低的“一带一路”国家匹配对接,正在成为我国农化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已经有众多骨干化肥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布局,一些企业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在走出去和国际化运营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3年保持我国第一大复合肥出口企业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输出中国肥料产业发展的经验,华昌化工在马来西亚成立了合资公司,致力推广以氯化铵、硫酸铵副产氮肥为主要氮源的配方肥料。同时,华昌化工还与河南金山等骨干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肥料示范、试验推广工作,复制中国测土配方施肥经验。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我国化肥产业走出去的急先锋。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新洋丰产品漂洋过海走向国际市场,至今已有12个年头,足迹遍及亚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颗粒磷酸一铵、粉状磷酸一铵和二元复合肥等多个品种。该公司还收购了澳大利亚Kendorwal农场,进军国际高端农牧业市场。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地,新洋丰的国际化战略也逐步明晰,即技术国际化、产能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源国际化,迈上国际化发展的新高度。
国内新型肥料龙头企业金正大集团更是全方位走出去的典范,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为全行业树立起一个标杆。近两三年间,金正大不光在收购发达国家先进农化企业方面动作频频,还与世界农化领域顶尖的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同时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方面突飞猛进,表现出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跻身世界农化市场中心舞台的广阔胸襟和视野。
近年来,金正大除了在国内布局十余个基地之外,还先后并购或参股了包括德国康朴公司在内的一批世界知名涉农企业,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西班牙、挪威、以色列、德国、荷兰、越南、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与佛罗里达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7所国外高校以及美国农业部3个试验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金正大的目标是要建立地中海、亚太、欧洲和美洲四大中心,基于地缘优势和产业格局,四大中心将聚焦控释肥、硝基肥、水溶肥、液体肥、微生物肥、水肥一体化及高新技术农业设施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应用。
2017年,由金正大主导制定的脲醛缓释肥料国际标准正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面向全球发布,这是金正大继2016年主导制定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对此,国内化肥业内这样评价:这些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世界空白,也为中国肥料企业拥抱“一带一路”铺就了坦途。
早在10年前,贵州瓮福集团就已在海外布局方面有所斩获,拿下了沙特1250万吨/年磷矿选矿工程项目。从那以后,瓮福的海外布局步伐就没有停歇。在磷矿资源地,比如摩洛哥、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瓮福都在跟踪谋划磷化工项目。目前瓮福在磷化工相关产业链,如氟化工、硅化工、碘回收等领域都具备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未来将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加快走出去步伐和国际化布局发展。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盐湖股份正在抓紧组织开展刚果(布)120万吨/年钾肥项目,谋划好中国钾肥走出去的大文章。
调研还发现,灵谷化工、湖北三宁、心连心、云天化等骨干化肥企业同样在走出去方面有所建树。随着国内化肥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倒逼,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落地和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骨干大型肥企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中。业内人士认为,东南亚和非洲人口众多,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肥企走出去布局“一带一路”商机的先导区。
图为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现场。 (本报记者 张育 摄)
风险一一浮现
国内化肥业对走向广阔的“一带一路”市场积极性很高,也很看好其发展前景。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化肥产业和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目前还面临着诸多仅凭企业自身还无法化解的矛盾和风险。调研中,目前已经走出去的化肥企业集中反映,走出去深耕国际市场面临着几大风险。
一是地缘政治和文化差异。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局动荡,甚至面临战争、恐怖主义的威胁,这是长期产业投资合作所忌惮和回避的。
二是资金难题。在国外要获得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极其困难,企业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来支撑项目建设和发展。
三是市场大幅波动。在国外市场,中国企业必须独自面对不可控的市场剧烈震荡。从目前来看,这些问题和风险几乎全部由走出去的企业独自承担。我国政府虽然多次重申要政策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但目前企业能切实争取获得的政策“红包”还是太少。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单打独斗、互相“打架拆台”的现象,既影响了国家利益,也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利益。
这些问题和风险,带来的后果在钾肥行业得到了集中体现。中国钾肥产业走出去已有多年,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境外钾矿资源项目有30余个,规划总年产能突破2000万吨,但目前实际建成投产的项目仅有4个,而持续生产项目仅有两个,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行动快,见效慢”。究其原因,就在于世界钾肥市场持续萎靡,价格跌至近10年低谷,很多走出去企业扛不住超预期的市场风险,大多因资金不可持续而中止或放弃境外钾肥项目的开发。
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在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 (本报记者 马彦平 摄)
两条主线并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肥料生产国和消费国,肥料产量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化肥业不仅保障了国内农业生产用肥,长期以来也是出口创汇的主力行业之一。业界认为,在当前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出口增长乏力以及化肥产业深受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之苦的背景下,国家从出口、海外投资等相关产业政策上作出调整安排,支持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肥料企业走出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沿着扩大出口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两条主线展开。
在扩大出口方面,需要国家恢复积极的出口政策,促进肥料出口适度增长,为缓解国内肥料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提供辅助作用。在国家积极出口政策的推动下,新世纪以来我国肥料出口逐年快速增长,并在2015年超过俄罗斯,一度成为全球最大化肥出口国。但近两年来,国际油气、磷矿石、钾盐等大宗原料价格大跌,国内肥料产业受环保高压、资源税改革、一系列优惠政策取消、出口支持力度弱化等政策因素影响,生产成本刚性上升。这致使中国肥料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急剧弱化,肥料出口呈大幅持续萎缩。2017年1~8月,我国累计出口各种肥料1714万吨,同比继续下降。
出口水平是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观体现,肥料出口萎缩,表明国际竞争力在弱化,带来了后期国外肥料产品凭借廉价资源优势大肆抢占中国市场、进一步挤压国内肥料产业空间的巨大风险。因此,当前支持肥料产品适度扩大出口,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适度扩大肥料出口,需要产业政策导向恢复“支持”的立场,并辅之以出口年度总量控制的管理制度。
当前,如果将肥料产品置于整个农资体系来考量,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在肥料、农药、农机、农膜四大农资产品中,肥料受到了明显的出口政策“歧视”——农药、农机、农膜出口全部不征关税,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等部分化肥产品依然征出口关税;农机出口全额退税,农药多数品种按9%、13%的税率享受出口退税,农膜出口不退税但出口视同内销免税,唯有肥料所有品种出口不退税,且必须按13%的税率征收出口环节增值税。在加工贸易政策方面,部分农药品种允许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农机和农膜全部允许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唯独肥料禁止所有品种以加工贸易的形式进口和出口。2017年度三元复合肥出口执行20%从价关税,尽管从7月1日起化肥出口环节增值税由13%降为11%,但化肥依然是农资产品中出口税负最重的。
企业建议,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尤其需要借助三元复合肥及相关技术。而且,附加值较高的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等大多都是三元复合肥,其生产过程能源消耗也不高,应该被列为深加工产品,鼓励其扩大出口。
因此,业内建议国家以取消三元复合肥的出口关税为突破口,最终实现放开所有肥料产品的出口关税,并允许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钾肥原料、出口三元复合肥成品。在适当的时机,甚至要考虑给予肥料产品至少部分肥料产品出口退税优惠,以此建立完整的中国肥料产品出口支持政策体系。
支持中国肥料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煤基氮肥生产技术在全球独具特色,磷肥、钾肥及主要新型肥料品种的生产技术体系也基本成熟。总体来看,中国肥料生产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产能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肥料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可能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先锋。
(关键字:化肥 金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