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青海油田第十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手选拔工作全面展开,近万名一线岗位员工全部参加选拔。此项竞赛活动是青海油田的传统赛事,已经成为青海油田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的重要载体。
青海油田以实施操作技能员工培养开发工程为主线,紧紧抓住选拔、培养、使用3个关键点,全面推进操作员工技能晋级计划、创新创效能力提升计划和石油名匠培育计划,努力打造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高原油田“尖兵”,为油田新思路助推新发展积蓄强大原动力,为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筑牢根基。
打造高端技术的领军人才
技术领军人才是油田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发展的领航者。技术领军人才的能力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油田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的高度。
2017年集团公司电焊技能专家杨永磊被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平台“点兵点将”,领命奔赴兄弟油田成功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受到集团公司和兄弟油田一致好评。
杨永磊是青海油田加大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的缩影。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中,青海油田借助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项目合作,提升技术领军人才引领技术发展、技术创新的能力,全方位加强领军人才培育。同时,每年选拔技能骨干、优秀技师、高级技师,给项目、压担子,为其提供参与技术革新、参与新设备论证和生产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机会,更为其提供集团公司、青海省甚至国家级的高层次交流培训平台,使技能型骨干成为攻克生产难题的先锋力量。
“对于油田领军技能人才而言,最需要的不只是掌握高精尖技术,而是全面了解油田生产经营形势,做好勘探开发、工程服务等各方面的技术融合。近两年,青海油田累计培训技师、高级技师757人次,增强了技能专家队伍力量。”青海油田人事处负责人高淑民说。
打造技能强企的中坚力量
技术骨干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海油田把岗位创新能力、专业复合能力、解决现场难题能力等作为能力素质提升的重点,大力推行专题培训、深度培训、高效培训等培训模式,探索创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石油工程后备人才分类培训方式,将名师集中授课、热点难点讨论、现场案例分析、论文发布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技术骨干在培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合力。
青海油田外派班组长赴兄弟单位学习,通过多模块设计,在大庆油田重在突出标准化、规范化的培养,在长庆油田重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广州石油培训中心重在拓展理念和思维。通过不同培训机构的选择结合,参训者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近两年,青海油田累计培训一线班组长2351人,实现了每3年轮训一遍的目标。
“岗位上成才、项目中历练”是青海油田成功的培训模式。各基层单位结合技术骨干的能力特点和岗位职责,吸纳优秀技术骨干加入省部级、油田重点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项目,实施“项目+人才”的培养模式,让技术骨干在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挑大梁。通过高层次专家“传帮带”、技术骨干实践中学,加快技术骨干培养步伐,一批在本专业技术领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迅速成长成才,成为油田创新创效的中流砥柱。
筑牢技能队伍的发展根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青海油田操作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始终着眼提高技能操作队伍整体素质,筑牢人才“金字塔”基础,以适应油田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路伟民,采油二厂一名普通注水工,先后斩获2017年集团公司集输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铜奖,青海油田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注水泵工第一名,采油二厂第十四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
路伟民是青海油田基层技术人才成长发展的代表。近年来,为加快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步伐,青海油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作要求的差异性,建立多形式、全覆盖的人才成长发展载体,促进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
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强化全员技能培训。2015年以来,青海油田连续组织三届3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1.2万余人次参加了竞赛前选拔和岗位练兵活动,1300余名选手参加了决赛。对竞赛优秀选手进行聘任为技能骨干人才、获得第一名的优秀选手晋升职业技能等级、部分获奖选手由“劳务子女工”转变为“企业员工”等重奖。
得益于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2017年集团公司采油、采气、集输工职业技能竞赛中,青海油田采油工团队荣获银奖,集输工荣获个人项目铜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油田要求基层技术人员不仅要成为本专业的专家,更要成为懂技术、会管理、一专多能的行家里手。在员工队伍中大力开展“师带徒”“传帮带”活动,聘任各层级专家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导师,通过专家言传身教,从强化理论基础到实践能力提升,从技术创新思维到团队协作技巧,不断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现场问题解决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实现了基层技术人员技术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夯实了青海油田稳健发展的人才基础。
搭平台营造大众创新环境
培养员工创新意识是提升员工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青海油田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相继成立了以杨永磊、杨华、吴正银、许正祥、何湘、史昆6名员工名字命名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为员工技术创新搭建平台。
“创新对我们岗位人员来说并不复杂,平时的一个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小想法有时能解决生产中的大问题。”杨永磊创新工作室的掌舵人杨永磊说。
青海油田6个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把能工巧匠聚集起来,成为员工攻关创效主阵地,产生了明显的羊群效应。杨永磊创新工作室提出并实施了70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29项取得国家专利,格尔木炼油厂国V过渡装置及甲醇装置操作工艺的优化、各大装置开停工方案和有关焊接、介质泄漏紧急处理技术方案,也都出自这个工作室,多次避免了装置的非计划停车,创效千万元以上;吴正银工作室围绕油井和设备完成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议96项,其中25项取得国家专利,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杨华工作室针对生产实际共完成各类创新成果25项;何湘工作室的油井降黏剂输液管点滴加药装置,实际应用后创效150余万元;许正祥工作室改进后的特制排污阀,每年为涩北气田节省材料费用100余万元。
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成为专业人才孵化器。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专长,组织开展工作室经验交流推进会、技能大师专家讲堂、工作室成果观摩等活动,开辟工作室信息网页,不断推进技术革新成果共享。培训相关工种员工1000余人,提升了操作员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使他们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顶梁柱。
“创新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两年来,油田员工累计取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专利86项、技术革新成果296项,涌现出了全国技能大师王锡军,青海高原工匠吴正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杨永磊、张华,油田技能专家史昆、何湘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青海油田工会副主席彭康高兴地说。
(关键字:青海 人才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