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金难题之外,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另一大问题出在缺乏系统成熟的技术上。这一问题在上述三大标杆工程之一的原长沙市铬盐厂治理项目上得到集中体现。
公开资料显示,原长沙铬盐厂始建于1974年,因长期向湘江排放六价铬于2003年10月被勒令关闭。该厂关闭后,遗留42万吨铬渣堆放在江边,铬渣中所含六价铬随地表水渗透入地下,流入湘江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时任国家副总理曾培炎的过问,此项目从2005年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立项到招标再到建设运营的全部程序,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其中国家补助1.08亿元。
由于“不差钱”,截至2011年底,该项目6条铬渣解毒生产线相继达到设计处理能力,并累计处理铬渣42.2万吨并全部检验、监测合格。不过,铬渣解毒处理完毕后,周边约有200多万吨铬污染土壤还需要修复。
对此,2009年项目方曾出具一份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由于方案不符合环评要求,且国内尚无实施案例,始终未通过环评审批。而由于选址困难,解毒铬渣异地填埋一时难以实现。
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让原长沙铬盐厂项目后续治理也陷入停顿。据湘财证券分析师介绍,针对历史遗留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除包括前期含重金属的固废治理外,更具技术难度的环节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的治理。原长沙铬盐厂治理就止步于第二个环节。
据记者了解,自2010年4月起,美国、加拿大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先后来现场考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并邀请相关人员考察美国、加拿大同类土壤修复技术。该项目土壤修复运营资格被近年来频频参与湖南省内多个污染治理项目的上市公司永清环保摘得。
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永清环保以自主研发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稳定技术”前期已完成长沙湘和化工厂土壤修复项目的治理,并于2012年初获得湖南郴州的一处治理项目订单,技术运用的成熟度已初步建立。
据介绍,永清环保的上述技术优势在于,通过矿化维持重金属离子的永久稳定,对于单一、负荷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有明显修复功效。
刘帅对此表示,长沙铬盐厂大多遗留下来的重金属元素为铬,但湘江流域多个矿区和河道长期富集的是包含铬、镉、锌和铅等多元素的综合体,这需要更系统和更先进的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此外,河道底泥的治理可能由于流动性特征制约需要全新的技术才能达预期效果,而这些技术目前在国内均处于空白。
中国环境科学院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不断衍生的新的治理空间及对新技术的需求,对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无疑增添了众多不确定性,相应的资金投入和缺口可能比预想要大得多。
2011年以来,随着国内众多涉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事件频现报端,有的甚至演变为公共事件。这一方面倒逼政府对环保政策出台及财政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另一方面,也引起资本市场对于环保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市场前景无限期待。
在Wind数据统计的A股环保概念板块43家上市公司中,过去一年尽管市场整体下行,但该板块平均涨幅近30%,其中有多家公司股价涨幅超过100%。在新兴产业各大门类,环保板块以近60倍的市盈率高居首位,一些龙头公司市盈率达逾200倍。一轮轮概念主题炒作寄托着无数投资者对环保未来前景的无限畅想。
然而,记者调研采访过程中,曾多次问及企业及地方政府人士“如何看待重金属污染治理未来的商业化前景”,得到的普遍说法是“重金属污染治理乃至整个环保领域目前仍是政府主导的公用事业,真正进入到市场化原则主导下的产业化阶段还为时过早。”产业化初始阶段堆积的瓶颈问题也预示着,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缩影的国内环保行业全面进入产业化阶段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字:铬 铬渣 铬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