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暴跌不禁令人回想起去年11月,当时海运市场陷入类似的崩跌,只不过跌幅没有那么深而已。
正如那时一样,当前的暴跌已变得具有自我推进性质。
中国的钢厂正远离合同货,这些供应转而流入现货市场,从而使现货供应过剩,并推低价格。
分析师不约而同地认为,挫跌之势已失控,铁矿石价格就像一把利刃,刺穿了每吨130美元下方的成本支撑带。
例如德意志银行在今天上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铁矿石价格的加速下跌,充分体现出市场的集体恐慌。
该银行的研究员建议投资者回避"下个月可能出现的对廉价铁矿石不可避免的争夺",并"开始在每吨90美元下方开始建立多头仓位(最好是2013年第一季合约)"。
人们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的去库存周期将很快接近完成,这种看法支撑了对价格反弹的信心。
不过这种去库存行动本身,就是中国钢铁产业更深层次问题的表现之一。当前的问题不同于前几次价格大跌的情形,而且可能会阻碍预期中的恢复"常态"。
大举削减库存
"在我看来,这波削减库存一直是近来铁矿石价格疲弱的重要推手,"麦格理银行(MacquarieBank)分析师认为。
麦格理表示,在最近四周,抽样的50家中国小型钢铁企业铁矿石库存已从相当于29天的消耗量减少至21天,库存规模缩减了500万吨。
这与2011年第四季的铁矿石库存状况类似,当时"仅有20多天的库存,证实处于底部水平。"
从全国库存数据看,去库存的幅度也很明显,7月中以来,铁矿石库存持续下滑,目前降至9900万吨。
去库存的速度也能解释,为什么位于成本曲线上端的,大部分来自中国的高成本铁矿石生产商,迄今没有作出任何明确反应。
麦格理饶有兴趣地提到,采取目前看到的方式快速清理库存,实际上对中国矿商有利,即便其产品售价比进口铁矿石更昂贵也是如此。
备货时间明显缩短,且可获得较小批量供应,若钢铁企业在价格下滑的铁矿石市场中只是从事填补库存,这两者都是重要因素。
就本质而言,任何削减大宗商品库存的行为都是有限的,且一旦经济周期掉转方向,即便没有进一步清理库存,更别说实际出现补充库存,都足以带来价格上的反应。
鉴于铁矿石价格严重下滑,同样大幅的回涨也并非绝无可能。
钢材过剩
更有趣的问题在于,届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价格暴跌和2011年的最近一次下跌之间存在差异,而不是相似性。
导致去年铁矿石价格暴跌的是中国钢产量急剧下滑。
按年率计算,7月份全国钢厂产能利用率从近7亿吨下降至11月份的约6亿吨。
官方数据是否过度夸大了下跌幅度,对此分析师仍有许多讨论,但毫无疑问的是,2011年第三季期间发生了一波重大的产出变动。
因为如此,事件发展非常类似2008年的铁矿石大跌,2008年的跌势甚至更为惨烈。
在这两次经验中,铁矿石价格下跌,是因为铁矿石需求下滑。而需求下滑,是因为钢厂面对钢材需求大减,因而大幅缩小产量。
钢厂不履行铁矿石供应合约,以及合约价与现货市场价格脱钩,造成铁矿石跌势加剧。目前也都出现了这两个现象。
但这次的一大差异,在于全球钢铁产量并未大幅衰退。
实际上,国际钢铁协会的最新月度统计显示,全球7月产量较上年同期成长2.0%,扭转了先前走弱趋势。
确实,全球钢铁业有好几个很明显的疲弱环节,最显着的就是欧洲,欧洲7月产量同比下滑5.0%,延续今年年初以来的萎缩表现。
但很明显的,表现强劲的地区足以抵销这些疲弱环节。
而第一强棒就是中国,中国7月钢铁产量成长逾4.0%,折合年率高达7.26亿吨。
这应该已经是有史以来最高单月纪录。
目前为止,这个趋势在8月也没有任何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ISA)的产量数据显示,8月上旬全国粗钢日产量预估197万吨,旬环比增长1.1%。
看起来,问题似乎不是生产太少钢铁,而是生产过剩。
特别是在中国。
钢厂保卫利润
原因在于,中国的需求不足以支撑这种生产水平。
今天上午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再度验证了这一点。
该数据回落至47.8,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因出口需求下滑,且房地产部门继续承压。
脱节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钢材价格全线下滑。
不管是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还是热轧板卷。价格趋势都是一样。
并且,趋势仍然向下。
利润受到挤压正是中国钢厂起初削减铁矿石库存的原因。
铁矿石价格要想持续复苏,而非仅仅修正(不管修正幅度有多大),需要看到中国钢铁价格持续复苏。
换句话说,铁矿石价格要想回归"正常状态",则需要中国的增长引擎回归"正常状态"。
随着中国一系列小规模刺激举措开始发挥作用,终端需求将会出现一定回温。不过,回升势头是否足以消化累积起来的钢铁库存,并支持继续大量产量呢?
如果不能的话,铁矿石生产的边际成本将全面遭遇考验。
(关键词:铁矿石 库存 数据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