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海洋六号”载着中国大洋科考第27航次团队从珠江口出发,驶向东南。
东南以东,海水的颜色由灰变蓝,直到深蓝。风浪和潮白渐去,海面开始呈现中世纪宝石一般的静谧沉静。
但在静谧的海面之下,另一个世界却走向热烈,生物更加缤纷,矿产更加丰富。
对任何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而言,这都是资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当前各国纷纷调整海洋战略,大国国力和科技实力尽显。如同这次大洋科考一样,广东一直是追梦深蓝的起点和港湾。几十年间,中国以锰结核为代表的战略找矿,一次次从广东出发,一次次收获喜悦。
中国虽然来时已迟,但追梦不怠。
人类勘探锰结核的意义正是要利用铜钴镍,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黑蛋,它们可是价比黄金
7月20日,漆黑夜中,拖网取样器缓缓升起,“海洋六号”船科考队正在对位于中西太平洋的某一海山展开调查。
几个小时之前,科考队员将长约1.8米的长方形拖网取样器投入海中,取样器缓慢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触底后,在万米钢缆的拖曳下,取样器的钢铁巨齿将海底结核一一收入铁链与尼龙编制的巨大网袋中。
几个小时过去了,科考队员利用万米钢缆的牵引,将拖网取样器回收至“海洋六号”的工作甲板面。
“这次拖网收获不小,采到的结核样品大概有400多公斤,大的有3个拳头那么大。”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博士等候在一旁,微笑着,“好家伙,都是好东西,个个都很圆。”将表层的海底泥冲洗掉之后,褐黑色的结核表面布满小颗粒,样子很像涂成黑色的杨梅。
收获大量结核样品的消息很快传遍全船,大家纷纷来到甲板观看,帮助清理和分装,高兴得像农民丰收一样。最大的那一颗锰结核泛着灰褐色的光,墨墨的色泽有一副海底的隐秘,它来自5000米的深海。航段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教授轻轻地拿起它说,“锰结核的品位主要取决于铜钴镍的含量,铁锰在陆地上不是稀缺资源,人类勘探锰结核的意义正是要利用铜钴镍,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黑蛋,它们可是价比黄金。”
铜钴镍,地球上稀缺的重金属资源,在现代社会,它们更多地被应用于航天器材、医疗器材等高科技材料,是支撑一个国家先进科技的重要资源。
“这种奇怪的团状物被叫锰结核只是一个虚名。”由于里面锰的含量最多,19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它的英国人给它取名叫“锰结核”。100多年过去,不断的研究和勘探让人类对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现在,学界给他取了一个更准确的名字:多金属结核。
尽管如此,邓希光还是习惯地称它为“锰结核”。这仿佛带着一种突兀奇异的感觉,让人觉得有梦境般的神秘。
通过分析这些多金属结核,可以计算出其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品位,从而判断这一地区的资源量的大小;还可以通过研究其内部构造,了解几百万年以来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加紧战略找矿
我国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世界各国对于锰结核的研究都处于勘探调查阶段,还没有进行直接的开采。但不少专家认为,在未来50-100年,陆地上的铜钴镍会被开采殆尽,来自海洋的锰结核将成为人类获取铜钴镍的主要渠道。因此,现阶段的勘探被称为战略找矿。
锰结核(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和海底硫化物是目前最重要的潜在深海矿产资源,它们也成为当前远洋科考中战略找矿的主体。
“‘战略’一词看起来虚幻,但并非小事一桩,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国际海洋空间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权与开采权,将关系着我国未来海洋研究开发战略和希望。同时,由于完成深海资源勘查研究工作涉及领域众多,这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原总工黄永样说。
走出去,向深海要资源,是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和战略部署。
中国在1986年第一次进入东太平洋海盆CC区,即北面以克拉里昂断裂带、南面以克里帕顿断裂带为界的海区,测区在夏威夷岛东南方约1300公里的位置。但此时,已经有美、德、俄、法、日等国占据其中。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的采矿登记制度,对于锰结核的开采,联合国规定在位于国际海底区域的CC区内,每个国家可以有7.5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合同区,范围由申请者自己选定。
这背后暗含的故事是:后到的国家很可能选择到蕴藏资源不丰富的区块。而在圈定了勘探区后,国际海底管理局一旦批准并签订勘探合同,勘探区域就将成为该国实际开采区。
在这种紧迫形势之下,作为资源消费大国的中国不能落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国际海底开展了系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活动。1990年我国向联合国海底管理局筹备委员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大洋协会)登记为先驱投资者的申请书》,并于1991年3月获得批准,使我国成为继苏(现俄罗斯)、日、法、印度之后的第五个先驱投资者,在东太平洋CC区拥有了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执行了10个航次的调查任务,按照“勘探规章”的要求,完成了开辟区50%的区域放弃工作,于2001年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使我国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深海资源勘查
可供勘查的国际海底区域困难重重,中国人来迟了!中国科学者明白:不能等,也等不起!
早在1873年,一艘名为“挑战者号”的英国轮船,就开始了海洋科考工作,他们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了锰结核。就此拉开了一百多年来各国海洋地质调查寻找主要固体矿产资源的序幕。
那时,英国人虽然欣喜万分,大概还不能准确评估他们科考发现的价值。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Mero指出多金属结核潜在经济价值,再加上战后经济复苏,金属价格上涨,人们开始重新注意到大洋深处多金属结核的经济潜力。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英、加拿大等国组建的跨国财团雄心勃勃地在太平洋开始了大规模找矿活动,所获甚丰,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些跨国财团圈定了一批有商业开发远景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陆地资源极其丰富的俄罗斯,在大洋资源勘查与开发技术储备方面的工作从未停止,继1987年第一个向联合国提出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后,又在1998年率先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制订其他深海资源法律制度的动议,在2010年12月继中国后第二个提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申请,并于2011年7月获得批准。
美、德、法等国是较早开展热液硫化物和富钴结壳勘查研究的国家,圈定矿区的准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2000年6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布海洋勘探长期战略及措施,提出最大程度地从海洋中获得各种利益,启动了美国海洋勘探新纪元。
日本启动的“深海研究计划” 投资力度达21.5亿美元,同时,投入巨资支持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EMSTEC)发展,该中心开发的无人遥控潜水器工作深度已达11000米。日本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的储备与发展,使其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第一个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国家。
印度的深海采矿活动完全由政府出资支持,近年加大了在印度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力度。韩国等也加大了深海资源勘查的投资力度,于1998年成功研制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用于热液硫化物和富钴结壳矿区的选区调查。
茫茫大洋之上,现在可供包括中国在内的申请者勘查的国际海底区域也是左右掣肘困难重重。中国人来迟了!但中国的海洋地质科学者明白:不能等,也等不起!
今天,海洋六号船在太平洋上执行的大洋科考,正是改变这种历史状况的一系列行动之一,“海洋六号”船上的科考人员,懂得身上的责任。
“海洋六号”平均每天燃料的开销就是20万-30万元,为珍惜经费节约时间,科考人员分成4组作业,不能休息,必须24小时连续进行工作。
“海洋六号”此次进行勘探的海域位于中西太平洋的海山区。从广州起航,抵达目标勘测区大约需十几天,尽管不少科考人员晕船呕吐到天昏地暗,但他们顾不得这些,必须坚持工作。
在这些科考者心底,以锰结核为代表的国际海底资源勘查是海洋地质工作者最美的深蓝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