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钢铁指数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钢铁产业> 管带材> 推荐资讯

国际舆论热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有效 增长速度合适

  • 2012-8-8 10:06:14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
  • 字号:
  • 投稿
  • 打印
  • 收藏
  • 分享到:
导读: 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在2012年上半年同比实现7.8%的增长,其中第二季度增长7.6%。对于这样一组增长数据,国际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解读,一部分人因此预期中国经济将在短期内“硬着陆”,但更多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增长速度是适宜的。
关键字: 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增长速度

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在2012年上半年同比实现7.8%的增长,其中第二季度增长7.6%。对于这样一组增长数据,国际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解读,一部分人因此预期中国经济将在短期内“硬着陆”,但更多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增长速度是适宜的。

将增长目标定在7%—8%非常合适

美国前财政部长顾问史蒂文·拉特纳不久前发表题为《中国经济依然强劲》的文章指出:“彭博社对经济预测的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8.2%。如果这就是从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两位数增长率的高处进行人们再三预测的‘硬着陆’,那就让我们祝愿美国也有类似的命运吧。即便是巴西或印度这样的大国,今年增长的速度也无法接近中国。”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而易见是最高的,可谓一枝独秀,是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标杆。

南非金山大学商务学院研究生院高级讲师科菲·库阿库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要高于非洲甚至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世界其他经济体一样,经济增长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两位数的增长,现在受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稍有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育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国际最新经济形势发展状况,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他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在未来10年内稍微放慢一些。一方面,人均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经济适度放缓是基于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承载能力的考虑。黄育川预计,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将停止增长,因此,中国政府没有必要为解决就业问题而保持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他认为中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定在7%—8%的区间是非常合适的。

经济政策处在正确的方向上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处在正确的方向上。“只要政策对头,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能够实现平均8%的高速增长”。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迪表示,一些改变已经发生,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降至7.5%乃至7%,但当经济实现再平衡之后,中国经济将实现更快的增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下半年,如果欧美经济不能稳定下来,中国出口形势不会有大的改变;而在投资方面可能会有所增加,因为中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比如财政方面力度较大,货币政策方面已经连续调整利率,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消费方面,总体来讲不是很足,但中国最近一两年来对民生工程加大力度,见效的话,过高的储蓄会释放出来,内需会提高一些。他认为,目前,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比较积极一些,货币政策比较宽松,通胀不会成为很大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府现在财政、货币政策掌握得比较适度,没有过冷或过热的表现。

拥有足够政策空间应对挑战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普拉萨德日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7.5%至8%不成问题。对于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十分警惕并做好了应对准备。中国政府有很多政策上的空间,可以应对国内经济减速和外部冲击。

普拉萨德预测,中国政府将会采取一种更为平衡的方式,其中财政政策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会起到两个效果:短期会促进增长,长期能推动经济从投资转向消费的“再平衡”。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的再平衡,从理论上讲,经济的整体增速将放缓。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减速,或许是中国经济再平衡过程的开端,它将改变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大向消费的倾斜。

顾清扬认为,中国经济保持7.5%—8%的增长速度是好事,这样可以使注意力放在稳增长、调结构,经济转向内生性、包容性增长,经济运行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是否到位,增长质量如何”。

(责任编辑:00893)

相关信息

研究报告

推荐资讯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中华商务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钢铁产业频道: 管带材 | 硅钢 | 板材 | 建筑钢材 | 涂镀 | 不锈钢 | 中文国际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