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印刷产能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高要求客观上推动着落后产能的加速出局;顺应市场需求、完成了企业升级转型布局调整的企业蓄势待发、昂首向前,这些企业将是引领中国印刷业向强国迈进的主力。
就宏观而言:
2017年的全球经济难有质的变化,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斯甚至预言自2008年由美国引爆的此轮危机要到2025年才能走出谷底,为此“人类会经历一个极长、将近二十年的(经济)下行期”,虽说这只是一家之言,但对严峻形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比缺乏必要准备要好。
互联网终端阅读、互联网金融、条形码、二维码等信息采集方式的迅速普及进一步挤压着印刷市场,让印刷产能过剩的矛盾更显突出,这就决定着行业整合的力度必然加大。具备现代服务理念的企业、融合了新技术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凭借着独门绝技征服消费者的企业有可能脱颖而出,而那些依旧在“曾经让他取得伟大成就之路(上)继续前行”的企业“就会陷入最深的误区之中”(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语),直到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出局。企业关张、设备转让,投资人出逃的新闻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2017年的有关报道中。
出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印刷业试行VOCs排放收费的政策在各省市已经渐次落地,客观上成了加速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催化剂。无论是选择上设备做排放治理还是采购相对环保的印刷用原辅材料,肯定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供大于求、向客户加价无望的背景下,要求印刷企业自我消化这块新增成本无疑将挤垮相当一部分缺乏能力的弱小企业。2016年末,广东、上海等地区的环保部门限令缺少环评的印刷企业先行停产整顿已经让许多单位无所适从,他们必须短时间内在达标与退市间做出明确选择。
向排放收费的洼地转移是一种合规合法的选择,出于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企业的转移也将成为2017年的一种特有现象。伴随着企业搬迁,印刷业区域重组的力度势必加大,北京、上海等原本印刷业发达但收费标准偏高的地区其印刷总量将会渐行下滑,而内地部分省份的印刷业产值将会有所上升。事实上,这样的转移工作在2016年下半年已经出现,有案例告诉我们:转移不光牵涉到设备搬迁的开支,在新地区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也需要有时间的积淀,更大的支出在于解除不能随同迁移的员工劳务关系的费用,确保这一过程的和谐稳定是不容轻心的大事。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以印刷板块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升级转型工作已经初见端倪,在2016年这些企业频频出招,开始显山漏水,或是利用自身特具的资本优势围绕着主打产业在急速膨胀;或是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延伸产业链;或是在本已富有特色的产品上继续深耕;或是积极地与创意设计、多媒体等新元素相融合;……。尽管路数各有不同,但“让印刷成为荣耀”的指导思想,发挥印刷业的传媒作用、文化特质的理念没变,他们或许代表着中国印刷业的未来。
到“十三五”末,中国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崭新的印刷群体:即以规模型企业为引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相追随,采用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原辅材料、突破原有相对单一的印刷载体,真正迈进世界印刷强国的行业。对此,我们既憧憬着,同时也努力着。
当然,2017年整个行业可以期待的另一个变化是数字印刷、柔性印刷等相对环保的工艺推广速度将会加快,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工艺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也将会不断地有所上升。
就微观而言:
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主当然要直面这严峻的形势,对于比重极大的绝大多数中小型印刷企业,不寻思着做有特色的市场补缺者、继续随波逐流肯定被大浪淘沙,因为已经逼到眼下的环保部门不会容忍企业回避去、留问题,除了需要渠道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来说:要么是投资治理,要么是主动退市,在这两者间,与其让别人为自己作主真还不如自己为企业作主,关键在于比较利弊,两者相权取其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犹豫、选择以后,企业在由历史上的生产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型上确是到了必须得拿定主意的时候,必须得在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方向上做出自己的决断。在这中间,从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强化企业现有特色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套用“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开放竞争的印刷市场上,只能是“唯有我能做”才是最不怕风吹浪打的。
2017年,企业所面对的必然是:经营压力继续加大,投资回报收缩。自2016年末开始出现的原辅材料反弹式涨价、环保治理导致的成本上升、即便是小幅为员工增资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着企业的获利。但这也是一种常态,唯有自己采取各种方式加以消化。
伴随着金鸡报晓,放眼望去,“十三五”的五年是中国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目标迈进的关键性五年,时不我待,这个进步绝不是靠口号,也不可能靠拨动算珠,这里需要的是不含水分的实实在在的业绩。
总之,2017年注定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歌》词说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是高歌前行还是悲哀出局,路在每家企业自己的脚下。
(关键字:2017 印刷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