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农林建材> 农林建材> 分析预测> 油脂油料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外资威胁论”的冷静思辨

2014-11-4 11:17:54来源:博亚和讯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豆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大豆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外资开始涌入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内资大豆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外资企业在我国大豆产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 关键字:
  • 中国大豆 外资威胁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豆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大豆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外资开始涌入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内资大豆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外资企业在我国大豆产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国内大豆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的话题被频频提出,各种媒体报刊炒作我国大豆产业“外资威胁论”的声音不断。然而由于有太多的利益牵涉其中,目前关于我国大豆产业“外资威胁论”尚有很多混乱的观点。究竟该如何看待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外资进入对我国大豆产业到底造成了何种影响?外资对中国大豆产业形成垄断了吗?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大豆产业是否真的危及到了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客观分析,有助于正确认识外资对我国大豆产业威胁的问题,并找出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所在,为国家出台相关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一、我国大豆进口与外资进入

1.我国大豆进口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脂、蛋白食品原料以及蛋白饲料来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豆是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之一。虽然我国植物油供给不足问题长期存在,但直至1996年中国大豆的进出口格局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油籽和植物油进口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对大豆和豆粕进口实行单一化关税管理,大豆进口关税仅设定为3%。中国大豆市场完全开放,大豆进口数量也随之连创新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量也由1996年的111.4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478.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32.1%。与此同时,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产量增长缓慢,1996-2010年的15年间,国产大豆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远远低于进口增长的速度。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已达到国内生产总量的3.6倍以上,自给率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0%以上降低到了2010年的不足22%。

2.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

在我国成为大豆进口大国的同时,国内的大豆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大豆消费水平的增加,国内大豆加工行业日益膨胀,大豆压榨业逐渐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开始大规模积极引进外资,降低外资来华投资的限制,提供大量优惠措施甚至是超国民待遇吸引外资进入。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国内大豆市场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利润潜力对外资进入我国大豆加工行业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而口岸门槛的不断降低则为外资的进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王雪尽,2010)。

截至2009年底,进入中国大豆等食用油脂加工业的外资①企业已达到93家,但其中绝大多数分属于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Dreyfus)、来宝(Noble)、丰益国际(益海嘉里Wilmar)等6家外资集团旗下。而从产能、实际压榨量等技术指标来看,2009年外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产能已经占全国的29.5%,豆油精炼产能达到全国的47.1%,实际大豆压榨量也占到全国总体的40%以上②,很多国内知名的食用油脂品牌,如金龙鱼、鲁花等,大多都浮现着外资的身影。跨国公司在加快中国大豆压榨行业整合步伐的同时,开始逐步向大豆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凭借其强大的资本、技术和信息优势,不断深入大豆原料、运输、交易、加工、饲料、养殖等多个环节,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网络。

一方面外资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而另一方面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则日益式微,国产大豆竞争力不断减弱,并遭遇卖豆难,这些现象被很多人解读为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灭顶之灾”。同时,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是,人们往往毫不犹豫地将这种危机的源头归咎于外资进入的头上,进而出现了各种炒作外资“威胁论”的声音,“谁能救赎中国大豆”、“大豆产业掀起外资反击保卫战”等醒目且极具煽动性标题也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报端。那么现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我国大豆产业困局的原因究竟何在?到底该如何看待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更加理性务实地分析。

二、大豆产业“外资威胁论”的主要观点辨析

1.外资进入威胁我国大豆产业安全?

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首当其冲影响的便是国内的内资大豆企业。

2003-2004年的大豆风波是引起大批内资企业没落的直接原因。有人认为这次危机是跨国粮商操纵大豆期货市场,设套算计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的结果(姜延书、夏友富,2009)。但支持者却并不能为这种观点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说明。然而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确实还存在较大不足,很多内资企业不注意防范风险,在期货等金融市场工具运作方面经验严重不足。同时,与跨国粮商所采取的将产业链条延伸至大豆种植、收购、存储、贸易及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方式不同,绝大多数的内资企业基本都只专注于大豆产业的某一个环节,产业链条太短、经营模式单一,导致利润来源过于集中,一旦遭遇变故,它们只能亏损,严重的则只能破产或被兼并。

因此,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大批倒闭或被并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和经营经验不如外资企业。如何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将内资企业的困境和大豆产业困境捆绑在一起,并将谴责的矛头直接对准外资企业,以此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不免混淆视听(顾善松,2006)。相反,自外资进入以后,中国食用油脂加工行业的有序竞争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行业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产品品质也有所改善。从我国“入统”③企业一级植物油的比重来看,2001年仅为18.7%,2004年达到了36.4%,2007年则进一步上升至61.4%④。中国大豆及食用油脂加工产业领域的这些变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人民需求作用的结果,也是内资与外资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不能因为外资进入增加了国内大豆企业的竞争压力即认为外资威胁了我国大豆产业安全,而对内资企业予以保护,盲目地排斥竞争非但不利于内资企业的成长壮大,相反只会导致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低下。

2.外资进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从大豆国际贸易市场的情况来看,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少数几家国际粮商控制着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等设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全球大豆贸易基本被跨国粮商垄断(毛学峰,2009)。更有人担忧,外资控制的大豆加工企业更倾向于进口国外大豆,强化了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国大豆自给率急剧下降,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王凤君,2006;李碧芳、肖辉,2010)。上述观点表面上看似乎证据凿凿,但仔细推敲又难免有失偏颇。

首先,我国大豆进口数量激增主要是由于国内严重供需矛盾引发的,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外资进入。目前国内大豆年消费量6600万吨左右,而年产量则仅为1500多万吨,只占消费量的22%,进口大豆是必然趋势。且从我国大豆进口主体的分布情况来看,即使到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中内资企业进口量仍占6成,内资和外资均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力。既然我国大豆进口趋势无可避免,不论外资控制大豆定价权与否,只要我国继续进口大豆都会受到相同市场价格的影响,而与进口企业的性质关系不大。

进一步从产能利用率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大豆压榨行业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但对于这是否由外资引起却并不可贸然得出结论。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食用油脂加工行业中外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30.9%,比国内同行业平均值14.8%还要高1倍多,外资产能利用效率反而比内资更高。对于这一结果至少可以做两种解读:一是外资的进入和扩张致使内资企业原有的产能被挤压,内资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导致内资企业开工率低,没有很好地利用已有产能。二是外资扩张的同时,带动内资一并扩张,而在新增产能利用率方面,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甚至内资比外资更低。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产能过剩可能是外资扩张、内资竞争力不强的结果;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产能过剩应该是内资与外资同时扩张的结果,仅仅只强调外资的作用而忽略内资的影响难免有失公允。鉴于目前相关方面的数据缺乏,对上述问题还难以进行准确地验证。因此,认为外资进入绑架了我国大豆进口的观点依然有待商榷,至少在还没有区分上述问题之前不应轻易做出判断。

另一个需要重点澄清的问题是我国大豆进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随着近年来国内大豆榨油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80%以上的大豆都用于榨油,大豆已经从过去粮食作物的范围逐渐淡化出来,愈来愈体现出经济作物的属性。目前,在我国海关统计中,大豆和薯类并没有归为粮食类统计;在我国签订的加入世贸组织协定中也将大豆单列,不在粮食关税配额内,这表明我国政府并不认为大豆进出口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相反,由于国内耕地资源有限,且居民对玉米、小麦、水稻的需求量远高于大豆,因而增加大豆的进口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其他谷物类作物的播种面积,为我国以较低的经济成本维持较高的谷物自给率创造了条件。

以2010年为例,如果进口的大豆和豆油全部由国内自行生产,需要增加大豆播种面积3510万公顷,约占当年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2%。考虑到大豆与玉米存在一定的争地关系,这一部分大豆生产的增加将导致国内玉米减产1.9亿吨,相当于2010年我国玉米总产量的1.08倍。而鉴于当前玉米产量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可以预见,这部分生产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我国粮食自给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以粮换豆”的做法显然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不利的。

3.外资进入导致“卖豆难”,损害农户利益?

显然,从大豆加工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企业采购谁的大豆是由其成本与收益决定的,受市场法则和价格规律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如果国产大豆的价格低于进口大豆的价格,那么外资企业也会采购国产豆;反之,如果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那么即使是内资企业也会倾向于采购进口大豆,外资采购进口大豆自然也就无可厚非。

表1给出了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加工受益的比较,从中不难看出,使用进口大豆每吨可以赚取352元净收益,而企业采购国产大豆则意味着亏本。同时,如果考虑到品质、运输成本及资金占压成本等因素,国产大豆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劣势将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是用做榨油原料时,大豆加工企业显然都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更低、出油率更高的进口大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外资企业加工进口大豆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正常的行为反应。即使没有外资的进入,内资大豆加工企业肯定也会大量采购进口大豆,2004年的“大豆危机”对我国整个大豆行业的冲击如此之大,便是最好的证明。国产大豆“卖豆难”,并造成农民短期内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归根结蒂还是国产大豆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解决国产大豆“卖豆难”的出路应该是提高我国大豆的竞争力,开拓新的国产大豆销售市场,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外资的影响,并将责任推脱给外资企业。

对于外资进入和进口大豆大量增加冲击国内大豆生产,影响农户经济利益的说法,虽然不能否认短期内这些冲击会导致农户,尤其是以种植大豆为主的农户,在就业和收入来源方面遭遇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期内农户作为经济理性人必定会对生产决策进行调整,放弃收益较低的大豆,而选择其他更具经济利益的作物(如玉米等),尽可能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收入状况。图1比较了近年来我国玉米和大豆每亩现金收益及总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玉米每亩的现金收益明显高于大豆(相对收益之比大于1),且相对收益之比呈一定上升趋势,表明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同时,播种面积之比的上升表明玉米的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也显著高于大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民完全可以根据相对收益的变化调整他们的种植决策,以维护其自身的经济利益。

4.外资垄断我国食用油定价权,损害国内消费者福利?

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的另一重大影响是改变了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格局。目前社会上一直流传外资企业垄断了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的说法,尤其近期食用油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品牌如金龙鱼、鲁花连续调高市场价格。考虑到这些品牌之后的外资背景,很多人认为这是外资垄断国内豆油市场的结果,外资控制国内食用油定价权,依靠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严重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张向永等,2008)。但对于这种观点仍有以下问题可待商榷。

首先,大量的行业统计和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外资企业在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在某些环节,比如油脂精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但总体来说内资企业仍占据着我国食用油脂行业的半壁江山。因而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看,外资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认为我国食用油定价权掌控在外资手中的观点尚无可信依据。

其次,从豆油定价机制来看,由于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因而豆油期货市场价格会影响现货市场价格。已有不少研究表明,CBOT豆油期货价格引导我国豆油期货价格(王骏,2008;刘庆柏、华仁海,2009)。因此,国内豆油价格受CBOT期货市场的影响。考虑到CBOT巨额的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这绝不是少数几家外资企业的力量所能控制的。

再次,从国内食用油市场角度来看,关于食用油定价权至少有两个问题不能忽视。一是食用油价格的涨跌依赖于企业对市场的判断。由于大部分外资企业拥有更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加上它们独特的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因此它们在涨价时间上可能把握得更好一些,也就容易造成了外资掌控国内定价权的表象。二是虽然内资产能和实际压榨总量都比较高,但没有多少企业拥有全国性的品牌,因而从市场有效占有量来看,外资企业具备影响市场价格走势的一个客观条件(郭清保,2010)。且油脂油料品种繁多,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外资要完全垄断国内豆油市场难度较大。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考虑到进入我国食用植物油领域的是多家外资企业,不同外资企业之间因为业务的交叉重叠,在分别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更多地存在的是竞争关系,因此,将所有的外资企业加总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对市场结构做出判断本身就是欠妥的,外资整体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不代表单个外资企业即拥有垄断市场定价权的能力,要谈垄断和控制定价权,更为妥当、科学地分析应该是在企业层面,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内资与外资的差别。

目前来看,受制于理论方法、数据可获性等因素的限制,关于我国植物油市场是否存在外资垄断的问题,尚没有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和证据,因而比较难判断消费者的福利是否因为外资的进入而受到了损害。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外资的进入对于丰富我国食用油供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确实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讨论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本身与民族产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发展战略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因而往往容易将价值观问题与经验科学问题混为一谈。从本质上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大豆产业危机不是外资进入与否的问题,而是大豆与大豆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一味地强调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的不利影响,并将所有的责任推脱到外资身上,不但不利于引导民众正确地认识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而且也很难真正找到阻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真实原因。

从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外资进入不仅是对内资大豆企业的挑战与压力,也是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良好机遇,必须牢牢抓住。在积极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学习外资先进的运营经验的同时,政府可以在国际规则许可的范围内为内资大豆相关企业“减负”以提高其竞争实力。具体措施可包括:完善税收减免政策,减少大豆企业的非生产成本因素制约;增强金融扶持政策,加强大豆经营的信贷服务;建立我国自己的权威的国际和国内大豆市场供求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大豆进口、加工等方面的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增强中国期货市场的影响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正确地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等。

从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未来积极发挥国产大豆在食用蛋白领域的比较优势,扩大食用豆的比例,减少油用豆的份额,开拓新的国产大豆消费市场,减少与进口豆的直接竞争,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同时,必须牢牢把握国产大豆特有的非转基因优势,走差异化道路,做大做足非转基因的文章;加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含油率及单产方面的科技研发,以提升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字:中国大豆 外资威胁论)

(责任编辑:00234)
推荐资讯
日评
分析预测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