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年外贸稳中有升成为大概率事件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要素成本攀升、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环保压力下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乏力等问题依旧存在,仍需积极应对。业内人士建议,以深化改革为引领,优化外贸企业外部环境,激发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首先,营造更好的口岸环境以及更稳定的政策环境。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建议,建立“港口社区”生态体系,形成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通关、质检的成本,加强贸易便利化政策落实反馈机制建设,依托行业组织建立全国性贸易便利化政策执行信息反馈平台,防止多数外贸便利化措施遭“最后一公里”执行难的问题。
其次,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出口带动作用,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跨境电商、平行进口等政策对进口方面的明显带动,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创新的出口带动作用相对偏弱;部分自贸试验区在管理能力、管理体制、综合服务上仍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距离。天津中物网络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峰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力度,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自主品牌出口,延伸境外营销渠道。继续为跨境电商在物流、支付、商品退换等环节优化公共服务。引导和培育若干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知识产权保护门槛高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通过跨境电商出口商品质量。
天津市商务委外贸综合处处长李建建议,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实践中,考虑把位于天津港的东疆保税港区率先纳入,进一步发挥天津港在促进我国北方各省开发开放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的开放窗口。姚为群认为,自由贸易港基本上都是海港,对标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建议在未来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把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连动起来,实现各有侧重。
第三,综合施策推动产品升级,实现新旧动能接替转化。王峰认为,解决环保压力增大和外贸企业利润微薄的问题,根本举措在于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生产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建议顺应生产制造智能化、信息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通过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地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倡导行业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组织企业“抱团”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扩大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键字:环境 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