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贵州地矿113地质大队获悉,该队多年来围绕黔西北铅锌矿集区进行铅锌找矿攻关,探明赫章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资源量预计达330万吨,经济价值700亿元,实现贵州省铅锌找矿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强强联手 发现大规模铅锌矿床存在可能
来到赫章县水塘乡猪拱塘一带看到,贵州地矿113地质大队的地质工作者,背着工作包,带着找矿锤、GPS定位仪、指南针、地图、取样袋等,跋山涉水取石、取土,寻找地质信息。下山时,取样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样品,打开车辆的后箱,里面全是安全帽、样品、地质锤、绳子等物件,这些都是地矿“寻宝人”的“标配”。
“铅锌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高新科技领域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113地质大队党组书记邓家学介绍,金属铅具有良好的压延性、耐磨性、抗腐蚀性、铸造性,且有很好的常温机械性,能与多种金属制成性能优良的合金。其中,金属铅、铅合金和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蓄电池、电缆护套、机械制造业、船舶制造、轻工、氧化铅、射线防护等行业,目前在有色金属消费中仅次于铜和铝。
苍茫大地,隐伏在地表数百米上千米以下的铅锌矿,是如何被地矿“寻宝人”的火眼金睛发现的呢©
据了解,我省西部的赫章、威宁、水城铅锌矿资源,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初步开发。然而,与云南会泽千万吨级铅锌矿仅一江之隔的贵州,探明储量少,只有少量零星发现,一直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该区域被认为难以实现大的找矿突破。
据贵州地矿113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猪拱塘探矿项目负责人何良伦介绍,从2010年开始,贵州地矿113地质大队开始接手猪拱塘一带的探矿任务,并与中国地质大学联手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依托国家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聚焦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对比云南会泽铅锌矿成矿规律,提出“构造岩复合成因模式”勘查模型及方法技术体系,实现理论技术创新,从而对赫章猪拱塘隐伏铅锌矿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导杨坤光与何良伦的产学研攻关团队,在新的地质科学理论基础上推断,铅锌矿与“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有关,受断裂构造控制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区域内具备形成铅锌这类矿床的地质背景条件,就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的铅锌矿床。根据这一推断,该团队认为区域内铅锌矿属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MVT”型铅锌矿床,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的潜力。
10年探索 经济价值达700亿元
随即,贵州省地矿局启动“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攻关”项目,贵州地矿113地质大队通过技术队伍整合,科研团队、技术团队快速跟进,对比川、滇、黔会泽等大型铅锌矿床成矿的地质背景,进一步发现猪拱塘区域内发育有大型逆冲构造和碳酸盐岩,显示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潜力。
通过矿区构造控矿特征详细解析,结合物探、化探结果,项目组圈定了找矿有利地段及深部找矿靶区,预测深部隐伏铅锌矿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再采用钻探工程定位矿体后,通过10年的时间,探明铅锌资源量275.28万吨,实现我省铅锌找矿的重大突破。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通过进一步勘探,认为铅锌资源量有望突破330万吨,矿床铅+锌品位达11%,是工业品位的10至25倍,矿体厚度是工业可采厚度的10倍,相当于6个大型铅锌矿,经济价值达700亿元。
“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的发现,成为川、滇、黔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纪最大的‘MVT’型铅锌矿床,这一研究填补了川、滇、黔二叠纪‘MVT’型铅锌矿床空白,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何良伦说。
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找矿的重大突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8年度十大找矿成果,项目研究团队获得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荣誉。这一重大突破,不仅为区域内铅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找矿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建立黔西北铅锌矿资源基地,为贵州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对乌蒙山区集中连片脱贫攻坚具有深远的影响。
据悉,自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地矿局成立以来,在全省进行勘查发现铅锌矿分布于全省50多个县(市),并在都匀牛角塘、织金五指山等地区先后发现三个大型和一批中小型铅锌矿床,为贵州铅锌矿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为贵州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十大省区作出了贡献。
(关键字: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