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继续实施1.6升及以下节能环保汽车推广补贴政策。上一轮补贴政策已经于9月30日停止,相比之下,新补贴政策对车辆的节能、环保程度要求更高。
然而,汽车节能补贴政策的延续并未在车市带来多少利好,反而让近年来左右车市的相关政策越发陷入“纠结”当中。随着2008年年底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我国于2009年实现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 2009年也因此被标注了“中国汽车元年”的记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也只是刚刚迈入汽车社会门槛,距离成熟的汽车社会还差得很远。这一点,从近年来集中爆发的“‘堵’城全国遍地、治‘堵’遍地开花”现象即可窥一二。
汽车产销两旺,带来的并非是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不是交通通行效率的提高,正好相反,交通拥堵已经开始迅速从北、上、广等大城市蔓延至二三线城市,甚至连三四线城市也已可见“堵车成常态”的迹象。
与汽车产销猛增、交通拥堵持续恶化“伴生”的是,频繁光顾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了PM2.5,更让人们开始担忧起如何确保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纯净的。
至此,以治理交通拥堵和确保空气质量为由,板子便一次次地打向了汽车,从发迹于2010年的汽车限购、限行到最近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释放出或将征收拥堵费等一系列政策信号,着实让本次顺延的汽车节能补贴政策陷入“纠结”,在治理交通拥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确保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现实难题。
虽然本次汽车节能补贴政策提高了节能、环保等技术要求,但由此带来对环保的贡献相对于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持续恶化的环境而言,仍显杯水车薪。一边是鼓励购买节能汽车产品,一边是不断升级的限购、限行措施,民众难免望车兴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困惑不免时时泛起。
首先,在汽车社会加快脚步到来的同时,我们的交通管理水平并未能够同步跟进,如果不能及时改善管理手段和理念的滞后,而只是通过行政限制等措施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作为交通参与者,驾车人的素质也该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而有所提升。
其次,对于将大气污染的板子一股脑打在汽车行业上的做法,也同样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大气污染的形成与我国工业化发展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关系密切,“谁污染谁治理”也一直是国家坚持的环保政策。尽管汽车产业发展朝着清洁、节能的方向迈进无可厚非,但一味地通过政策驱赶行业发展,会否重蹈当年鼓励发展汽车产业,致使汽车保有量大增、交通管理手段滞后、出现如今堵车“城市病”遍及全国的覆辙,值得深思。
(关键字:汽车 新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