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的调控政策相比,行政手段更早地表现出了“副作用”。以北京为例,由于担忧新房预售阶段的价格管控,京城不少项目推迟入市时间,导致供应大幅减少。直到进入6月,北京的新房供应才缓慢恢复,但市场需求已大量积压,房价上涨预期强烈。
包括“限价令”在内,行政调控手段虽然能暂时控制房价涨幅,但其在管理预期方面的效果,则被普遍看低。中原地产研报认为,按照目前大部分城市的调控力度,虽然房价大涨的可能性降低,但市场上的恐涨预期并未改变。购房者、开发商对市场的判断再次出现明显的一致看涨现象,市场存在再次失控的风险。
上述京城开发商表示,多数大型开发商手握重金,不会因资金链压力而降价销售。因此,被动“捂盘”就成为开发商的唯一选择。
统计局此前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5115亿元,同比增长32.0%。在开发商与政府本轮的“掰手腕”中,房企能够撑得更久,去年同期的“以价换量”将不会出现。
相比之下,供应端受到的伤害才是致命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国房地产企业的房屋施工面积增速、新开工面积增速、竣工面积增速均比前4月有所下滑。前5月房地产企业拿地面积则同比下降了13.1%,降幅比4月继续扩大。
与多数二三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的供需失衡状况更为严重,房价长期上涨压力巨大,这是造成市场预期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有专家认为,未来一线城市的房价将“高得离谱”。其中,5月广州房价的回升,正是补涨的结果。
正是出于对未来市场上行的预期,土地市场被开发商又添了一把火。5月以来,全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纷纷出现高价地甚至“地王”,高总价、高溢价、多轮竞价等现象开始出现在土地市场,个别区域甚至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
土地价格的上涨,无疑将传导到未来的房价上,加剧房价预期的管理难度。但仍有观点认为,一线城市长期存在的“饥渴供地”,才是导致地产商抢地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北京 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