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随着国内经济持续下滑不止,以及相关经济数据出台,市场预期央行降准降息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在本周逆回购创新高之后,市场降准预期出现严重分化。
本周逆回购规模达到创纪录的3650亿元,资金释放量接近下调一次准备金率的水平,无疑给浓厚的降准预期浇了一盆冷水。然而,降准与否的讨论恐怕不会就此曲终人散,消化即将到期的巨量逆回购仍需央行有所作为,政策工具依旧面临选择。净投放创年内次高
公告显示,央行23日进行了800亿元7天期和6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3.40%和3.60%,均与前次操作持平。当日逆回购操作量共达1450亿元,加上21日的22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本周逆回购操作总量达到3650亿元,是迄今为止公开市场逆回购的单周最高规模,其资金释放量已接近下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
本周公开市场到期央票和正回购合计330亿元,到期逆回购1200亿元,在经过周二、周四两次逆回购操作之后,本周央行实际向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2780亿元,仅次于春节前最后一周(1月16日至22日)的3530亿元,为年内第二高的单周资金投放规模。
降准预期严重分化
央行意外使用巨量逆回购,无疑给浓厚的降准预期泼了一盆冷水。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填补短期资金缺口后,未来该如何消化这些将很快到期的逆回购。鉴于到期央票和正回购稀缺、外汇占款增长低迷,指望资金面自我吸纳显然不现实。若要维持资金面平稳乃至适度宽松,只能寄望于央行主动释放流动性,在政策工具上央行依旧面临选择。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持续逆预期行事,甚至将逆回购力度加码至降准一次的水平,显然是有意树立回购工具在短期流动性调节方面的主流地位,而且从实际结果来看,通过灵活调整逆回购规模,央行基本维持了资金面的平稳和市场利率水平的稳定。按照这一趋势,回购工具将得到持续运用,短期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愿望已基本破灭。
有悖于主流观点,也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天量逆回购难以为继,逆回购到期的冲击反而可能倒逼降准落地。某券商交易员认为,央行实施巨量逆回购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缺钱”,而逆回购操作虽然对平抑短期流动性紧张方面可起到明显效果,但随着逆回购很快到期,反而可能构成资金面乃至央行政策操作的一大困扰。随着大量逆回购到期,依靠自然到期资金来对冲显然不现实,而如果继续靠逆回购操作进行滚动平滑,那么本周逆回购规模突破3000亿元,随后几周还需进一步增至4000亿元、5000亿元,这种“滚雪球”的操作方式的持续性显然成疑。
目前来看,考虑到9月份为季度最后一个月,且存在中秋、国庆长假等因素,结合当月到期资金状况判断,9月市场资金面所面临的压力可能还要比8月份更大。为彻底缓解资金面紧平衡态势,降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有很大的必要性。据此,申银万国本周最新观点指出,尽管本周天量逆回购启动,但降准可能仍然藏在幕后。
(关键词:逆回购 降准 降准预期 国内经济 经济数据 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