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商信息> 钢铁产业> 建筑钢材> 推荐资讯

巴松: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优势已经发生质的改变

2023-10-31 9:46:01来源:中国冶金报作者:
  • 导读:
  • 巴松: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优势已经发生质的改变
  • 关键字:
  • 钢铁

随着“绿色低碳”“减污降碳”等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双碳”目标在全行业引起广泛思考和讨论。各国钢铁行业推进低碳转型存在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化解?在全球钢铁行业积极推进低碳转型的路上,海外钢企有哪些值得我国钢企借鉴的经验?日后全球钢铁工业的低碳转型将呈现何种趋势?围绕上述问题,10月14日,《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了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

中国钢企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工业发展优势发生质的改变

今年6月13日—20日,巴松专程来到中国,先后拜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宝武、河钢集团、首钢集团等,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的了解。

回顾这一路的旅程,巴松谈道:“几个月前的中国之旅给我留下了几个深刻的记忆点。首先,中国钢铁行业目前对于排放问题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是关于二氧化碳的,还包括氮氧化物等很多其他的废弃气体,非常全面。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表现优异。在我看来,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干净’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程度。其次,中国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效率非常高。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中国钢铁工业也发展得很出色。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规模庞大的钢铁集团,例如中国宝武。中国宝武通过复制推广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有效提高了被重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促进了整个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实践,是值得世界借鉴的好经验。最后,在我与多位董事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六年前,我来到中国与很多董事长交谈,大多数董事长关心的重点还是‘我们需要扩产’。而如今,大家关心的重点则是‘市场稳定下来以后,我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企业可持续发展下去?’这是他们针对未来市场形势变化产生的新认识。”

“此外,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舞台上的领导地位不再只因为其庞大的规模,更因为其拥有了越来越多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先进技术。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全球多数超高层建筑中都有中国钢铁的身影。这是其他国家的钢铁工业没能做到的。”在巴松看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优势已经在几年间发生质的改变。

推进绿色转型在于相互学习

世界渴望看到更多中国方案

巴松表示,全球有大量低碳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优势,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钢铁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借鉴。例如,在欧盟,瑞典钢铁公司是最早尝试将氢气加入钢铁生产流程的企业,后来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走上了氢冶金的道路;在印度,塔塔钢铁于今年初宣布计划在印度旁遮普邦卢迪亚纳市新建一家低碳排放的短流程长材生产厂;在韩国,浦项控股做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低碳项目实践,就在今年9月份浦项控股宣布考虑在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CF工业蓝点综合基地建设一座低碳清洁氨合资厂,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完成前端工程和设计研究后做出最终投资决定。“同样的,在中国,中国宝武和河钢集团的实践项目也促进形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优势。上述这些项目,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好举措。全球钢铁工业也将在各个公司的项目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洁’的行业。”巴松讲道。

巴松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当前的发展重心需要从博采众长、吸收他国先进经验转移到加强研发更为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进而为他人师上来。“中国钢铁工业的高炉使用比例较高,非常典型。长流程生产工艺中的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多的环节。虽然短流程生产工艺的碳排放量仅相当于长流程的30%,但是短时间内全面彻底地淘汰高炉并不现实。”他说,“如何才能在不淘汰高炉的基础上,最高效率地减少钢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钢铁行业该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低碳转型?中国给出了一部分答案,世界还想看到更多、学习更多。”

原料供应紧张依旧是重点问题

实现氢气稳定供应还需7年到10年

“双碳”目标为钢铁行业打开了更广阔的作为空间。全球7%的碳排放量由钢铁行业产生。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迫在眉睫。全球钢铁行业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转型还存在哪些共性问题需要化解?在巴松看来,低碳冶金的方案有很多,但最终都将面临资源供应紧张这一重点问题。

“就目前而言,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和‘以氢代碳’是行业内普遍认可的低碳冶金方案。然而,无论是电弧炉短流程炼钢还是‘以氢代碳’,都面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巴松讲道。

巴松表示,就氢冶金而言,一方面,灰氢因生产成本低、技术工艺成熟,是当前最主要的氢能来源,但无法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真正可以实现“零碳排放”的“绿氢”作为理想的氢能来源,受限于技术与成本问题,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能源结构,追求清洁能源,并希望以此制取“绿氢”。“在这一点上,欧洲的部分国家动作相对迟缓,地缘政治冲突将他们的关注点从研究低碳制氢技术转移到了其他问题上。”他说。另一方面,氢气的安全储运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我认为,氢气的安全稳定供应问题还需要7年—1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巴松认为。“当然,钢铁行业并非‘孤军奋战’。化工行业、能源行业等都高度关注氢气的安全储运问题。”他补充道。

此外,巴松还透露,欧洲目前有很多国家层面的自主研发项目,受反垄断因素影响,世界钢协不能参与到上述各个单独的项目中。随着欧洲地区法律的逐渐调整,世界钢协有计划尝试参与到各个独立的计划中去,并期待建立一个联合研发项目。

全球钢铁低碳转型将呈现三大趋势

新变化预计率先出现在中国

在巴松看来,未来,全球钢铁工业低碳转型将呈现3种变化趋势。同时,因为中国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所以新的变化大概率都将率先出现在中国。

一是随着废钢供应量增加,电弧炉使用比例会越来越大。世界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电炉钢产量占比为28.2%。“在全球大力推进低碳转型背景下,炉料成分在慢慢变化。以废钢供应量稳定增加为前提,电炉钢产量占比也会随之增加。”巴松说,“我关注到,中国有计划提高电炉钢产量占比。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非常积极的转变。”

二是更适合高炉长流程的低碳冶金方案将研发成功并具备商业规模化应用条件。“在实现氢气稳定供应的前提下,我们将找到最适合高炉+氢气路径的低碳冶金方案。就目前而言,包括中国宝武在内的一些企业正在尝试在高炉中注入氢气的冶炼工艺实践。各个企业将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摸索出最佳路径,这只是时间问题。”

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巴松认为,未来10年内,中国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大幅下降,可能会成为全球钢铁行业中二氧化碳减排量最大的。

三是绿色低碳钢铁产品将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当然,这不可避免地联系到了节能降碳。举个例子,目前,全球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占比将近30%。我们是否可以为建筑业提供高效的、可以最大程度节能降碳的钢铁解决方案?因此,我认为,在这一点上,钢铁产品未来将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巴松表示,“当然有些问题也值得注意。我们的钢材是否能够满足低碳属性要求?我们的产品是否能够成功被应用在不同的新场景中?如果我们可以在简化生产流程的同时,生产出更高质量的钢铁产品,那么我们就既减少了碳排放,又为钢铁产品开拓新应用场景提供了支撑。”

碳中和目标或将催生新的产能调整趋势

中国现阶段产能调控成果可圈可点

众所周知,欧美日钢铁工业的产能结构调整经历了一个漫长、痛苦且代价较高的过程。纵观全过程,这对于中国钢铁工业来说有何经验值得借鉴?中国钢企在产能调整这条路上还要走多久?

“产能调整永远不会停止,这是全球钢铁工业都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巴松表示,钢铁产业的发展会经历相对平缓的增长、快速增长、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几个阶段。目前,中国钢铁工业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日本、美国等国家步入了下降阶段。下降阶段是最困难的阶段,钢铁企业必须大量关闭产能,还会造成失业人口增加等社会问题。整个发展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大多数国家都需要花费20年—40年的时间。例如,日本在经历了1990年—2010年的缩减阶段后才达到现在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调研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情况时发现一个新的趋势。受碳中和目标影响,日本的钢铁工业即将进入另一种新的减产阶段,他们将部分碳排放量大的产能转移至印尼。因为印尼需要钢铁,日本需要减少碳排放。世界钢协在思考,这种现象会不会越来越普遍,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全球范围的产能调整趋势。也正因如此,2023年—2050年,世界各个国家的产能此消彼长,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会保持增长趋势。”他说。

“世界钢协也关注到,中国在压减产能方面做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工作。以2016年—2020年为例(‘十三五’期间),中国压减过剩产能超过1.5亿吨,取缔‘地条钢’产能超过1.4亿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个人认为,按照目前中国的使用率,中国的产能已经达到了理想水平。”巴松表示,“然而,受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中国的钢铁需求将减少,可能会带动新一轮的产能削减。”

 

(关键字:钢铁)

(责任编辑:00183)
信息导航
钢厂列表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钢铁产业频道: 管带材 | 硅钢 | 板材 | 建筑钢材 | 涂镀 | 不锈钢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340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91号中商联大厦 邮编:100124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