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五年规划从1953年开始,延续至今已经编制了12个。邓小平曾说过,“改革应有期限,不应太迟”。2020年,是全国人民共享改革的重要时点。在新的领导班子、新的经济形势下,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模式、编制方法和编制内容势必做相应调整。
“十三五”规划无疑是当下市场探讨的热点。
“谁来规划,怎么规划,规划什么”是市场探讨“十三五”规划的三个重要维度,我们通过梳理领导人的公开讲话,采访各路市场人士,以及经济学家,以六个问题的形式,“感知”以上三个维度。
1规划有多重要
“十三五”规划时间节点很关键,一方面,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五年计划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处在特殊时期,“十三五”规划的编写又格外受到关注。
第一,“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鉴于此,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公开发表的讲话中,数次提及“十三五”规划编制。
3月份,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团组讨论时说,“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
3月16日,习近平会见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时,主动提及“十三五”规划,“相信在新的规划中我们会找到中欧合作的契合点和新机遇。”
第二季度以来,习近平与超过18个省份党政负责人的座谈中都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作为主要议题之一。
5月27日,对浙江考察时,习近平召集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就“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召开座谈会。
6月18日,在贵州召集西南7省区负责人谈“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7月17日,在长春考察时,习近平又召开东北4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编制“十三五”规划曾专门召开过会议。
2编制流程怎么走
去年4月启动,52名专家参与,中央层面三个专门工作小组,两个重要节点,10月份讨论,明年全国两会提请审议,前后历时约两年多
“十三五”规划编制已于2014年4月正式启动,共有52名专家参与编制草案。
“这是一个党中央集体决策的关键过程,容不得丝毫差池。”一位曾参与起草“十二五”规划的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份五年规划的编制,经意见征求、前期调研、对上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和多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讨论、修改、过审,方能最终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在其具备法律效力之后,才会交由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依此来形成各自配套的五年规划明细,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编制期间有两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制定党中央关于规划的建议和制定规划的基本思路。两者分别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牵头,最终会同合力,以《纲要》形式来囊括中央指导意见和各界建言,提升规划的可预见性、可执行力。”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仅在中央层面便须成立三个专门工作小组,“国家发改委前期牵头成立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中财办牵头成立规划建议起草小组。五年规划便是由小组意见上升至全党意见并最终形成规划纲要,走完从思路、建议到纲要的全过程。”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52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名单。这份名单不仅包含中财办原主任、发改委原副主任王春正,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人,更不乏央企老总和知名企业家。
上述工作人员认为,“‘十三五’规划和以往不同,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高了规划的期望和要求,前期工作不仅采用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传统’智囊团’,还首次邀请来自业界和民间的智囊加入,甚至听取了亚开行、经合组织等‘外脑’的意见。”
一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超过半数的专家都是“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这是为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中全会讨论下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已成惯例。
根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十三五’规划的时间表已经基本明晰,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后,规划纲要将会在明年全国两会上提请审议通过,届时规划将正式生效。”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十三五’规划的草案已经完成,将进入征求地方、部委和专家等意见的阶段”。
3总体框架是什么
与“十二五”规划相比,“十三五”框架的分类更为精简、清晰,注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注意统筹推进京津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
5月份,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将在十大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扶贫。”
可以看到,与“十二五”规划中的转方式、新农村、转型升级、服务业大发展、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社会管理、文化大发展、改革攻坚、对外开放、政治文明建设、港澳台合作、国防建设、强化实施共16个方面对比,“十三五”框架的分类更为精简、清晰。
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召集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的首次全体会议,“‘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要注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深入研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的路径设计,并研究如何统筹推进京津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
7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十三五’的新任务、新导向明显多于以往,规划编制工作很不轻松。”上述发展规划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领导很看重‘新’,在规划理念、框架、内容、方法、文本和实施机制上都要求创新。”
4经济增速定多快
如果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间,GDP增速必须达到6.56%。有机构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7.5%,呈现前7后8之势”
按照此前十八大确立的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今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实现7%,“十三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必须达到6.56%,即6.5%左右是底线。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近期在参加某经济学论坛时认为,“在改革开放全面落实,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全面推进(的情况下),未来五年,也就是在第13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保持在7%-8%的水平。”
不过,目前学界对“十三五”期间究竟该如何定经济增速仍存在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所研究员樊明太,以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室主任刘霞辉认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宜定为7%。
北大[微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的观点是,未来五年年均GDP增长6%,就可以实现十八大全面小康目标,但是考虑更多因素,GDP年均可以设定6.5%,“经济增速要在“十三五”期间达到7%,难度太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也认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未来五年6.8%就够了。
从过去几个五年计划和规划的情况来看,“九五”计划确定的增速是8%,最后实际增长8.6%;“十五”计划确定的是7%,最后实际增速是9.5%;“十一五”规划确定是7.5%,最后实际增速是11.2%;“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是7%,目前的四年增速分别为2011年9.3%、2012年7.7%、2013年7.7%、2014年7.4%。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在发言中强调,“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举国上下都企盼着能够有一个良好开局。”
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考虑到6.56%是“十三五”的底线,预计“十三五”期间政府设立的增长目标大约为6.56%-7%之间。考虑到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制度红利的释放,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7.5%左右。再通过与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的横向对比,综合考虑,“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7.5%,呈现前7后8之势。”
5区域经济如何搞
“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三大经济带将是“十三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7月20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当日推出了两则重磅消息,一是发布《国家级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级区域规划的适应对象、编制主体等方面内容作出详细规定;二是《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该新区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整合发展的重要节点,与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形成“一体两翼”。
两项重要事项的发布,表明了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微博]告诉记者,相比之前的国家级区域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在推动重大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革的力量。
国家发改委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坦言,“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主要任务还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应该通过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和加快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三大经济带将是“十三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其中,长江经济带是支撑中国经济的脊梁;“一带一路”,尤其是其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则是要打造国家区域治理现代化首善之区。
事实上,时至年中,“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已全面铺开。
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01个,新签合同额37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6.2097,0.0001,0.00%),约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1/4。
近日,北京、天津和河北先后开会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功能定位对推进协同发展作出部署。北京确定到2017年要退出1200家污染企业,同时,推动钢铁、汽车等行业企业向京外转移和布局。在交通方面,北京已经计划到2020年,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
无疑,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下好中国经济的“一盘棋”、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统筹作用不可忽视。然而,一些区域经济的“短板”也正逐步暴露出来。
孙久文建议,还应着力打造沿东南海岸经济带、东北经济带以及沿长城经济带。按他的构想,沿东南海岸经济带将从上海一直连接到广州,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两个最主要的城市;东北经济带着重解决当前东北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沿长城经济带西至宁夏,途径内蒙古、山西北部进入河北,最终到达北京和天津,这条经济带有利于产业的融合和转移。
6创新战略如何推
创新驱动的力度要比“十二五”末期大,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会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等进入研发和创业创新领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二五”规划提及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稳增长促改革的着力点。多位学者表示,“十三五”规划在探索内生动力基础上,势必将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从项目扶持的创新政策过渡到普惠性的长期政策。
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的力度要比“十二五”末期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楚认为,“目前,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往往局限在大型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并且支持周期短。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难以受惠。其实单纯的技术创新早已不能解决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应制定科技和经济改革协调一致的自主创新体制。”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在撰文中强调,在“十三五”的新一轮发展规划中,建议国家应着力实施“四个一批”战略,即由国家牵头加快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立一批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和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加快构建一批能迅速将知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商品的孵化基地;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制造业的高端人才。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为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于2015年至2017年重点开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惠民、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及产业创新能力等六大工程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所研究员樊明太认为,下一步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会提高,但幅度不会很大,“关键还是如何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等进入研发和创业创新领域”。
厉以宁认为,“为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实现,有必要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给创业和创新者以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他们以信贷便利。”
逄锦聚坦言,“十三五”期间,政策或从关键矛盾和问题入手,在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分配激励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如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等。
(关键字:编制 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