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高达10亿吨左右,然而,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困境备受瞩目。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苗治民2日表示,中国以《钢铁行业规范条件》推进和实施为抓手,对钢铁行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
工信部同日公示了首批符合《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这45家钢铁企业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占当年全国粗钢产量的41.4%,其中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国有企业,也包含沙钢、方大特钢等民营企业。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扩张,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中国现行的钢铁行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审批,但在巨大市场需求拉动下,企业更多注重规模扩张,致使钢铁产能逐年攀升,2012年高达约10亿吨,多年来通过行政审批手段严格控制产能收效甚微。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钢铁工业布局混乱,产能盲目扩张,钢铁工业成为各地投资的重点。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环保、质量、财税等方面执行标准不统一,使钢铁行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的企业虽巨额亏损,但为了维护企业的社会功能,仍然继续生产;有的企业在地方政府鼓励下,热衷于扩规模、铺摊子;有的企业在节能环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较低,靠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
种种因素导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却得不到解决。一家民营钢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吨钢的利润只有2.6元。
“事实证明,靠现有管理办法难以管得住钢铁行业盲目发展,应当探寻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有序发展的行业管理新办法”。我们要积极探索钢铁行业管理的新模式。”苗治民说。
为此,2010年6月工信部制定了《规范条件》,2012年9月为适应行业发展新变化,对其进行了修订,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规范条件》主要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6个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
《规范条件》发布后,中国19省(区、市)、3家央企报送了104家企业申请报告。经过初审、评审等程序后,工信部确定了符合《规范条件》的首批45家钢铁企业名单。
苗治民指出,将继续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规范工作,争取今年公告1-2批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完善《规范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将80%左右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到规范管理范畴。
苗治民表示,对于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发展,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及区域内兼并重组,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考核问责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迫其退出市场,化解过剩产能。
(关键字:钢铁 规范条件 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