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月份315亿美元的大额逆差背景下,中国一季度仍然实现了6.7亿美元的小额顺差。
不过,进口增速在3月呈现大幅放缓,加剧了市场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3月当月,中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进口增长了5.3%。
值得关注的是,出口的增速虽然在3月有所恢复,但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机电行业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分化,东南沿海出口大省与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亦呈现差异。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提醒,在经季节调整后,出口减速的趋势其实仍然未能扭转,东南沿海的出口增速放缓可能将逐步传递到中西部地区。
政策面上,促进进口和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有望陆续出台。接近商务部的消息人士指,促进口政策框架已经在国务院常委会议上敲定,目前正在草拟具体的政策细节,而稳定出口的措施已经持续呼吁了数月,此次一季度的贸易数字公布后,预计随后将在高级别的会议上界定政策框架。
进口大减速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5亿美元,增长6.9%;累计贸易顺差为6.7亿美元。其中,3月份实现贸易顺差53.5亿美元。
商务部时评专家、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世俭说,一季度历来都是中国外贸最弱的季度,从历年的数据看,贸易逆差也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期。2011年一季度,中国贸易出现了10.2亿美元的逆差。
“一季度的贸易尚算平稳,全年贸易顺差预计会比上年的1550亿美元大幅削减,估计整体规模在1000亿美元左右。”他说。
发改委学术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预计,全年贸易顺差的规模仍将超过1000亿美元,表面上看顺差的持续缩减中国的贸易在更趋于平衡,但数据之下的这种平衡究竟是可持续的平衡还是刀锋之上的平衡?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中国一般贸易逆差516.7亿美元,扩大了9.4%,而加工贸易顺差874亿美元,反而扩大了13.4%。主流的意见一直认为,一般贸易更能代表中国外贸未来的方向,而狭义上的中国外贸的转型也指向从加工贸易为主向国内增值更多的一般贸易为主转变。
进口的大幅减速也超出了市场预期。实际上,1-2月份的进口数据已经有了进口减速的迹象,1-2月份中国进口增速仅为7.7%,这也被认为是2月份出现大额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3月份,进口增速进一步下降到5.3%。
张燕生认为,进口的大减速主要因为价格因素。主要进口商品的铁矿石一季度的进口均价为137.1美元/吨,下降了13.4%;大豆进口均价为525.7美元/吨,下降了8.2%。他说,此前两年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实际上使得大宗商品的价格部分脱离了供求关系,而现在这一价格开始被理顺。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说,进口增速大幅低于预期反映了内需疲软导致进口的下降。“从市场本身来讲,一方面出口景气下降,同时房地产前景不容乐观,以致企业进口意愿比较弱。”他说,未来经济增长风险有外需的原因,但更多的将取决于内需。若内需能够实现“软着陆”,中国经济就能“软着陆”;若内需“硬着陆”,中国经济则堪忧。
稳出口政策争议
出口形势也未见有改善。虽然3月份8.9%的出口增速比1-2月份6.9%的数字略高,但是张永军认为单月的数字暂难说明问题,且经过季节调整后,出口减速的趋势没有扭转。他说,该机构测算的出口先行指标也仍在下行,这一指标反映了6个月后的出口。
张永军说,支持出口减速还在继续的证据之一是东南沿海等出口大省的贸易增速仍然处于低位。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则呈现快速增长。
另一个分化是,一季度机电商品实现了9.1%的出口增速,而纺织品、服装以及制鞋等传统行业增速分别只有1.4%、3.9%以及2.8%。张燕生提醒这一分化值得警惕,传统行业往往与保就业密切相关。在劳动力成本每年以17%-20%左右的速度增长时,传统行业的优势渐失背景下,该如何平衡转型与保就业的关系。
周世俭预计,全年的贸易额仍将实现10%左右的中低速增长,其中进口预计会小幅高于出口,出口增速预计不会超过10%。
政策面上,根据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上传递出来的消息,扩进口政策的下一步将稳定和引导大宗商品进口,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上述消息人士指,具体政策仍在草拟中,下一步会以暂定税率的形式下调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等关税税率,而此前被纳入奢侈品范畴的化妆品等也将被视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纳入关税下调范畴。
他透露,稳定出口的政策方面,除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外贸系统也在呼吁能适度上调技术含量高的商品以及鞋类、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这背后其实能体现结构调整和稳定就业的导向。”此外,仍在讨论中的稳定出口措施还将涵盖融资以及出口信保等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