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广东“双转移”战略实施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广东省政协近日发布的《广东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2007年末至2010年底的3年时间里,广东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本省农民工增加258万人,外省农民工减少200万人。
《报告》由广东省政协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完成。广东省政协特聘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教授邬锦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力转移战略不但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也助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加速了广东的城镇化步伐。
但《报告》同时指出,保障不足正在制约广东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性。
挖掘本省资源
广东劳动力转移战略意在挖掘本省农村劳动力资源。
2008年,广东省推出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环珠三角地区转移,本省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该战略计划用时5年,投入500亿元的资金。
这一战略出台的背景,一方面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广东外贸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经过30年的发展,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资源压力加剧、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加大及人口结构素质不够优化等问题。
此外,“用工荒”一直是广东近些年来突出的问题。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今年春节发布的监测信息,广东地区企业用工缺口峰值达到80万至100万人次。原因之一是中西部省份借金融危机的机遇,吸引数以亿计的产业资本向内陆转移的同时,也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农民工回流。
邬锦雯认为,只要产业转移和升级不断推进,季节性的“用工荒”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反复出现,而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破除这种劳动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需要广东挖掘自身的农业劳动力资源。
邬锦雯认为,总体来说,广东的农业人口还太多,没有达到城镇化的要求。
“劳动力转移不单是产业工人地域上的转移,更深层次的是粤东西北地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劳动力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广东人力资源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反映在数据上,则是2007年至2010年的时间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比重从66.8%上升到76.9%,珠三角则由33.2%下降至23.1%,新增劳动力同比下降122万人。
保障不足
本省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缓解了广东的“用工荒”,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最为核心的是劳动力权益。《报告》指出,政府部门落实“双转移”战略的目标责任考核目前仍以培训转移就业为主,而未将“转出”的三留问题、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创业服务工作,“转入”的子女教育、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用工环境等问题纳入,这导致劳动力和企业对政府劳动力转移考核“不确定”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占到32.3%和25%。
《报告》列出了四项制约农民工在城市持续稳定就业的问题,涉及到生活成本上涨、保障不足以及就业培训缺位等。
在诸多问题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工资待遇。《报告》披露,因近两年物价飞涨,转移劳动力实际收入呈现下降态势。
《报告》显示,企业愿意为转移劳动力提供的月薪为1778.7元/人,远低于劳动力自身的期望月薪值3441.6元/人的报酬。而在外出务工人员每月平均基本生活消费为1288.14元,并随物价上涨不断提高。
邬锦雯认为,这一方面是劳动力素质技能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相关。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张文献在3月曾表示,当前广东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严峻,也有加重的趋势。
据中小企业局对全省600多家中小企业的监测数据反映,2011年广东出现亏损的企业接近20%,亏损额比2010年增长40%,进入到今年1月份之后,亏损面已超过30%。
邬锦雯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府自身要完善对转移劳动力的保障制度和政策以外,也要给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使其有动力提高员工薪酬。